如何阅读一本书 - 分析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 -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用你能够做到的最好的阅读

什么是分析阅读

在上一章《如何阅读一本书 - 阅读的层次》中,简单提到,如何阅读一本书,分三个阶段:

  1. 检视阅读
  2. 分析阅读
  3. 比较阅读

其中「检视阅读」,属于读一本书的起始步骤,也是初步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一读的标准,包括通过阅读封面、目录、简介、开篇、后记甚至「对重点章节充分阅读」等方式(大约1小时)快速判断得出结论。如有必要还可以速读一遍,有助于解决哪些读不下去的书。

如果一本书适合继续阅读,则进入了「分析阅读」阶段,这个阶段一句话概括就是:==用你能做到的最好的方式进行阅读。==

虽然是可以自由发挥,但是还是有些指导思想帮我们更有效的进行分析阅读,介绍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

  •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
  •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想沟通知识一样评论一本书

如何进行分析阅读

首先,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是递进式的,特别是前两个阶段,看起来是同样的事情「做了两遍」,读到这里你不妨先思考一下…

在得出结论之前,我们先看看前两个阶段的内容具体是什么,然后再做分析。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

  1. 按照书的种类与主题进行分类
  2. 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这本书在说什么
  3. 将主要部分按照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包括每个主题的子主题也要详细列出大纲。
  4. 确定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可以看出第一阶段的产出「架构性的大纲」以及「概括性简介」。如果能够产出这部分内容一定是对一本书进行了「细致通读」,那么应该有哪些手段做这件事呢?

第一步:按章节阅读&总结

1. 通过画线和高亮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每一章的重点。

  • 圈出关键字
  • 高亮重点句子和段落
  • 可以通过画线关联某些段落

2.通过做笔记的方式,随手记录个人理解,并进行总结归纳

  • 在画线处高亮处进行笔记,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
  • 在目录页对应的章节处做笔记,对整个章节进行总结和归纳。
  • 如果工具方便(例如 MarginNote),可以随手整理每个章节的大纲。

第二步骤:整理笔记大纲,并诠释整本书,找出答案

阅读过程中无论是高亮还是笔记(特别是笔记),需要我们按照作者的意图,以大纲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最终通过大纲进行诠释整本书。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能够通过大纲表示整本书的脉络,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出作者的问题(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作者的答案。

==第一阶段的产出包含两部分:==

  • 自己手动整理的,文章目录。
  • 一句话(一段)概括整本书说了什么。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当我们完成第一阶段阅读后,对于整本书的脉络以及这本书作者提出来什么问题以及作者的答案都有了一个整体的总结了。接下来进入第二阶段:

  1. 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2. 由最重要的句子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3. 知道作者论述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4.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再判断那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乍看之下,第二阶段和第一阶段有不少相同内容,仿佛是同样的事情做了第二遍,一开始我也有这样的疑虑,当我在整理这篇笔记的时候,又重新理解了一下,发现了一些第二阶段要点。

重新认识作者的表达

这部分的重点,是在当我们完成第一阶段之后,对整本书有了一个认识,此时再次阅读这本书(可以是部分章节)时,能够发现一些一开始不注意的东西,对这部分内容做二次阐释,会让我们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一本书。

举个例子,当我阅读[[巴巴罗萨行动 -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巴巴罗萨行动]] 这本书的时候,其中作者有一个章节的某小节标题「慕尼黑红色的犹太人」,这个标题在「第一阶段」阅读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当我有意识使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技巧再次重读这一章节,发现这几个字精准的概括了这个小节的主题思想:

  • 慕尼黑:指的是希特勒青年时期来到慕尼黑发展(在维也纳的生活没有什么奔头)
  • 红色的:指的是慕尼黑发生的一次红色革命,布尔什维克们发动的一次革命,组建了一个临时政府。==有意思的是希特勒在这里谋求了一个锄奸队的职务(类似组织吧,记不清了)==。
  • 犹太人:指的是后来政府军收编了,革命失败,希特勒被收编进行情报收集和反革命宣传,在这个期间,他系统的经受了「反犹宣传」,对于本身就广泛暴露在「范德意志主义」思潮下的希特勒来说,加深了反犹情绪。

此时我才感悟到,其实阅读一本书的线索很多时候作者告诉我们了,只有我们通过不断的阅读

类似的事情当我们再次阅读的时候就会有所感悟,这是因为「语言并不是完美的传递知识的媒介」,因而在沟通时会有形成障碍。这就需要读者和作者一样,努力地进行呼应,共同奔赴,从而冲破语言的障碍掌握背后的思想。

所以,在「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我们要重新阐释作者的意图,再次整理相关句子和内容,==重新架构出这本书的大纲(用我们自己的话)==,完成这件事后,我们基本上就搞清楚作者都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像沟通知识一样的评论一本书

第三阶段就进入了和作者交流的阶段,我们能够用「分析阅读」的方式去阅读一本书,通常是因为作者的「认知」是超越我们的,我们希望通过阅读达到至少和作者相同的认知水平。所以经过了分析阅读的前两个阶段,基本上我们应该对齐了和作者的认知,也就是能够说出「我懂了」:

我们首先能够说出「我懂了」,这一点的基础就是分析阅读前两个阶段的产出,即二次整理出这本书的架构,并能概括整本书的内容。

应该如何评论一本书

首先,评论一本书,明确我们对什么内容进行评论,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评论「真正的知识」而非「个人观点」,因为知识都是有「理论基础」的,而「个人观点」则是「完全主观」的。

其次,评论一本书,也不能「为杠而杠」,理性表达自己的和作者不同的观点,要能接受作者的假设,一场好的辩论不应该为假设而争吵。

最后,评论一本书,并不是要替作者说好话,即作者表达了什么,我们学到了什么之类,这些在前两个阶段已经完成了。这里评论的目的是和作者针对他提出的「知识观点」进行辩论,即哪些观点我们认可,哪些不认可,不认可的原因是什么。所以从技巧上我们也不能随便发表意见,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评论,从「尊重知识」的角度,我们的评论也应当是「有理有据」的。

如何做到有理有据?这里建议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在其它相似书籍里找出论点和论证,并拿出来和正在阅读的书做对比,从而获得我们的论据。也不是说我们每次要阅读多本书,当我们采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式进行「分析阅读」时间久了之后,自然就有了许多本书的论述笔记,自然就可以进行「对比」了。

辩论的最终目的,就是说出我们理解了或不理解,并且都给出充分的论据,这就是「分析阅读」的最终目的。

总结

本篇主要介绍如何进行「分析阅读」,总结一下应遵循如下步骤:

  1. 明确一本书的分类,越早明确越好。
  2. 通过画重点、高亮关键句子或段落、在目录等地方做笔记等方式,透视一本书,搞清楚作者提了什么问题,以及他的答案是什么。
  3. 根据第二步的内容整理出文章粗略的大纲,但是要全,包括子章节大纲。
  4. 二次诠释一本书,结合之前的笔记和大纲,再次阅读这本书,分析作者的意图,并重新整理出大纲(这次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整理大纲)
  5.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对一本书提出评论,要做到有理有据,你可以接受作者的表达,也可以指出表达的不足之处,但是要能够用其它的「知识」佐证你的表达。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真正读懂一本书。

如果各位对「如何阅读一本书 - 分析阅读」的每一章阅读笔记感兴趣,可以看如下内容:

笔记采用「康奈尔笔记法」的方式进行整理:

Read more

最好的纠结和最佳的选择

最好的纠结和最佳的选择

喜欢这种打破信息茧房的内容,趁着十一假期,收拾自己的阅读器,发现了一个网页「Blogging Platforms」,介绍了很多 Blog 托管平台,顺便也发现了很多优秀的个人 Blog,刚刚阅读了这篇《Why I'm Ditching the "Best" Things for the Right Things — Quiet Habits | 为什么我要放弃「最佳」选择,追求真正合适的东西》,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以下是文章的部分摘抄: * 在我大多数青少年和成年生活中,我几乎对寻找“最佳”事物产生了痴迷。无论是最好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相机,还是笔、笔记本、博客网站和应用程序,种类繁多。 * 在某些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但并不总是如此。如果最好的选择总是正确的选择,为什么市场上会有这么多品牌、企业、应用和服务,它们宣传的内容相似,却都声称自己是最好的呢?

By 王掌柜
逸周闲谈 - 探索孤独的智者与奇幻世界的魅力

逸周闲谈 - 探索孤独的智者与奇幻世界的魅力

本期《逸周闲谈》分享了重读《黑客与画家》和《霍比特人:插图详注版》的心得,探讨了孤独作为成长的一部分以及托尔金创作的真实感。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如何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个人经历和阅读体会,探讨独立思考的价值和文学作品的深远影响,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思考,邀请读者共同探索知识与人生的深层意义。

By 王掌柜
生命中的再见与再也不见

生命中的再见与再也不见

生命中的许多人,再见之后就是再也不见。 早上出门前无意中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手机去邻居家找假期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只听见视频中妈妈说:孩子,他已经回去了,只能来年在玩了(大家都懂得,只有过年才回家)。视频中的孩子失望的眼神,手里拿着好不容易从爸妈那里给的手机(打算加小伙伴的微信)...... 可以想象,明年能否再见到小伙伴都是未知数,因为他们都还是孩子,他们的见面完全在大人的意愿,而大人肯定不会把他们的见面当作最高优先级安排。 在我们的生命中许多时候,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即使是小孩子,该告别的时候也应好好告别 小时候每年暑假,我常去大姑家玩,因为大姑家有一个侄子和侄女,我可以和他们玩到一块。大概是五年级,我去大姑家过暑假,认识了一个一般大的小伙伴,名字我已经忘了,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把我领到他家,看床底下有很多零钱,他主动拿出来一些钱请我去小卖部(我虽然城里来的那会儿也没零钱),我们聊得什么,玩的什么我都已经忘了,只记得那个夏天很开心,每天都不想回家。 暑假好像结束的非常突然,完全没有印象怎么回城的。小孩子的伤感是非常快的,没几天就忘了这个小伙伴。第二年暑假,再去

By 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