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暴汗以及90年代夏天的回忆与思考

午休暴汗以及90年代夏天的回忆与思考
Photo by Aleksandra Boguslawska / Unsplash

今天北京的温度 34° 属于高温但还没有酷热,临时起意打算进行一次暴汗冒险。

打算围着公司近的一个小树林来上3公里,这样即锻炼了身体,又不用午休了,还能剩下些时间阅读和随便写写。

在于大自然接触的同时,耳边放的是何伟(美国人)写的《江城》这本书。

江城

大概十年前就读过何伟的《寻路中国》,当时的阅读体验不错,他将自己在中国的旅行的所见所思都做了分享,能够从另一个视角看中国的变迁。这本《江城》记录了何伟在1996年作为和平队志愿者,在四川涪陵一所师范学院教英语的两年经历。

这种书有一个专门分类「纪实文学」,他不是小说,但是也有一些演义。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九十年代的中国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碰撞。从他的视角看去,中国人的面貌、思想、行为仿佛都是生动的画面在展示,让我重新思考我真实经历过的90年代。

这几天打算继续暴汗,还会持续把这本听下去(喜马拉雅有)

90年代的夏天

思维跳跃,让我回想起了九十年代的夏天,这里的关键字是九十年代(当然来自何伟老师的《江城》)和夏天。夏天是因为我在小树林散布的时候,一种味道油然而生,说不清楚,但是我总觉得一些感觉他总是带着味道。

那时候的夏天暑假,我回去农村的姑姑家,那里的味道就是一种黏糊的、潮湿的、燥热和烦闷纠缠在一起的感觉。夏天热的不行,没有空调,只有电扇发出呼呼的声响,但是单不走一丝燥热,很多时候睡不着跑到村边的池塘跑着,村里一半的小孩都在那里,戏水打闹,也算是一种抵抗炎热的方式。

上了初中我就不去姑姑家了,那些夏天我会在自己家里,现在已经想不起来细节了,能记住的就两件事,篮球和看书。那时候阅读了大量的各种小说,言情的、武侠的、科幻的。到了傍晚我就会去打篮球,周边的球场,不停地挥洒,沉浸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从早上5点出去打球,累了吃早饭,吃完了接着打,中午吃一口面,接着打,一直到天黑才回家,这一天在球场上迎来了球场大爷、球场流氓、2v2单挑,最后在又一次迎来球场钩手大爷后结束。。。

现在想起来那样的夏天,虽然湿湿的、黏黏的但是让我无限怀念。

可是夏天的记忆,仅此而已了,其他的都变成了模糊的,无聊地,再也没有什么锚点了。

现在的孩子们不一样了,向我们家老大,今年夏天妈妈带着去四川旅游,月底爸爸带着去看陶喆演唱会,这两个一定会成为长大后对他的夏天的记忆锚点。同学们还约着去打电玩,还有吃不完的零食以及24小时不关机的空调,对它们来说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不知道他们长大后如何回忆自己 10年代的夏天。。。

后记

明天还是想继续散,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实在是没有时间运动,要么早上散步,要么中午散步,早上我实在起不来。中午还能接受,溜完之后也不用睡午觉了,而且还留出时间来阅读和写作,希望能坚持吧。

Subscribe to 闲者时间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email protected]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