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闲谈 - 乔布斯传的启示与我的数码生活

逸周闲谈 - 乔布斯传的启示与我的数码生活
逸周闲谈是我尝试了近一年的小专栏,它的内容多来自我日常的间歇式日记积累的内容,最近审查 OmniFocus 才发现好久没更新了,趁着 Craft 新鲜劲还在,更新一波~~~

阅读

最近集中阅读了《乔布斯传》到《成为乔布斯》,感悟颇多,一些碎片记录在笔记中,今天有机会正好也系统的总结一下,相关碎片笔记:

为什么「乔布斯传」值得反复阅读

我一直反感名人传记的阅读,主要有些传记打着名人的旗号出版,但是内容事实性不高,存在明显的杜撰成分,通常见了名人传记下意识的选择敬而远之。让我改变这一点的正是这本《乔布斯传》。

我其实很早(2004年)就知道 Apple 的 Mac 电脑在设计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在心中深深的刻下了「昂贵」的烙印,从不敢奢想自己能拥有一台 Mac,直到 2010年,这一年对我很重要。

10年自己由 C/S 转码到 B/S 程序员赛道,做起了 Web 服务开发,也在一家小公司里崭露头角,职业技能和对世界的认知都在成长的时刻,也有了自己花钱买一台 Mac 的想法,自此再也没回头(有幸从一个优雅的系统开始的 Mac 世界 OS X Snow Leopard 中文称为雪豹),然后 iPad 来了,然后不幸的消息也来了......

在《iPad 十岁,它成功了吗》提到,正是看了这段 iPad 发布会上,乔布斯坐在沙发随意操作 iPad 翻看电子书的场景,让我毅然决然的卖了 Kindle 2代电子书,投入了 iPad 的怀抱。

美好的事物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被发现,一位改变世界的人物去世了,而我刚进入 Apple 生态,对其中的软件、服务和一切充满好奇和渴望,对这位改变世界的人也充满了神秘。第一次主动买了一本名人传记:《乔布斯传》,当然是电子版,不知道还有人记不记得李如一的「唐茶」以及他们的爆款「乔布斯传电子版」。

从12年到24年,每隔2-3年阅读一次,至今已有4遍,每次都处在我人生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感悟,我也在反复地想,为什么《乔布斯传》值得反复阅读。

真实的乔布斯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 - 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一书中,「如何阅读历史类书籍」有一句话印象深刻:

首先要知道的一点是:历史是很难明确的。

以明史为例,市面上有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1566》等等,如果你都阅读过,你一定会发现,对于同一段时期,同一个人的做法,三本书有三种理解,每一种理解在书中的语境下也都合情合理,这就是「历史是很难明确的」。

在我读过的一位名人传记中,作者(通常是代笔)描述自己5岁的时候跟爸爸去一个地方,发生的一些事情和心境,以及当时的想法,突出这个人后来能做那些「伟大的事」具备的品质。实际上这一段我是不信的,对一个5岁孩子来说,当时的心境描写如此细致,在我看来粉饰的成分太高。

乔布斯传中此类内容很少(或者说我还没发现),许多事迹阅读下来,大概能判断真实性,例如乔布斯的思维转变和一些能够预示到未来的事迹大多发生在高中以及大学(退学)期间,都有人证,而且从事情本身看也很真实,不是一味地「伟光正」:

  • 例如乔布斯和沃兹俩人制作了一个「蓝盒子」,偷偷卖给大学生去挣钱的事情,正式开启了两个人搭伙。
  • 例如乔布斯的嬉皮士行为带来的的不便,(嬉皮士一贯如此),去雅达利公司面试的经历(由于体味差点被轰出去),以及入职后领导给他换成晚班,就是避免和大家接触。
  • 例如乔布斯那臭名昭著的臭脾气,和他对待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的态度的转换。

这些描述无论阅读几遍,都会体验到其中的真实感从而有不同的感悟。

独一无二的乔布斯

乔布斯之所以成为乔布斯,乔布斯之后再无乔布斯,在我看来都是因为他的「独一无二」:

  • 乔布斯是典型的战后婴儿潮一批,这一批人的成长环境和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都是无法复制的。
  • 乔布斯的青年时代,正是1960-1970社会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民权、女权、反战)等等对这一代年轻人的影响极其深远。
  • 乔布斯自己的出身和他被领养事实,以及养父对他的影响,这些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 乔布斯养父母供养他上大学,和他自己对大学的看法,这一切又都和当初亲生母亲和养父母签的协议有关。

这一切,都使乔布斯成为独一无二的乔布斯,乔布斯本人的经历也给了我们普通人一个样本,观察一个疯狂的天才,如何一步步改变世界的。

乔布斯的光辉开始的很早,20多岁就是亿万富翁,他接触到的,影响到的都是美国硅谷里顶尖的那一批,所以无论是他的眼光和阅历都跟一般人不一样,甚至跟他周围的那些顶尖的人也不同(着来源于上文提到的独特成长经历)。

乔布斯的落寞也开始的很早,1985年就被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逐出,本应是人生低谷,用我们普通工人的眼光看,丢人丢到家了,但是乔布斯用了10年的时间,创办了 Next 公司(后来的 Mac OS 和 iOS 系统的基石),收购了「皮克斯工作室」,(在技术和艺术上不断推动动画行业的发展并获得了奥斯卡)。

乔布斯的浴火重生也极其精彩,1997年回到苹果,一举将苹果从破产的边缘拉回来,并在其后的10年间发布了 iMac、iPod、iPhone、iPad,将苹果带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还引领了整个科技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没有乔布斯的 iPhone ,就不可能有如今的科技业的局面,Facebook、短视频、高通、英伟达、AI 全部都是基于 iPhone 撬动的整个产业链升级和成本下降,包括我们中国的各大科技行业的龙头都受益于此。

我喜欢每隔一段时间阅读一次《乔布斯传》,乔布斯的故事也不仅仅是关于科技和创新,也是关于勇气、坚持和对完美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阅历也在提升,每次阅读都能汲取到新的力量和灵感,都能找到激励自己人生的启示和动力。

效率&写作

最近一直在自己的 Telegram 频道Twitter 更新使用 Craft 维护的 「王掌柜的数字小站」:

在很多地方介绍了 Craft ,作为一款笔记软件究竟如何?是否要替代 Obsidian ?用了几个礼拜下来我觉得有必要总结一下了(所以将「效率和写作」放到了一起)。

Craft 究竟是笔记软件还是写作软件

一开始使用Obsidian的时候我将其定义为 All in one 的笔记软件,包括笔记记录、笔记组织和管理、写作与输出。而且一开始也被双向链接、知识网格震撼,希望自己也可以掌握这些概念并有所收获。在用了3年左右时间后,这些概念也渐渐退去了光环,最终还剩下哪些呢?

双向链接

双向链接是一个很好的功能,让我们把知识关联起来,在做所谓「知识管理」的时候可以帮助我们激活思路串联灵感。但是如果像我一样,所谓「知识」无外乎阅读笔记、闪念想法、写作输出等,双向链接的作用不是那么明显。

因为所谓「双向链接」其实就是自动帮我们进行了「精准搜索」,然后将结果自动列出来,任何一个「支持全文检索」的笔记软件,都可以通过「手动搜索」实现「双向链接」的效果,成本也不是多么高。

知识图谱

同样,利用双线链接自然带来一个「知识图谱」,这个知识图谱有用吗?

一开始我觉得是自己的「双向链接」太少,知识图谱的作用显现不出来,经过3年多的使用,也积累了大量的笔记和双链,作用如何呢?

即使到了这个量级,知识图谱对我来说意义一样不大,因为这些笔记的生命周期太短,他们在完成一次「知识循环」后就没用了,详见《玩转 Obsidian 01:用 Obsidian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

知识循环,简单说从笔记记录 → 组织输出的一个过过程,这样笔记对我来说才算有用。

现在看来仅就「知识循环」的意义来看,Obsidian 可以,Bear 也可以,备忘录也可以, Craft 也可以。

Obsidian 还剩下什么?

在使用Obsidian 这三年,学习了也尝试了很多笔记的实践方法,真正坚持且对我起作用的就两个:「间歇式日记」和「渐进式总结」这种笔记实践作用更大,详见《玩转Obsidian》系列文章:

这两个方法都实实在在的帮我解决了阅读笔记的整理和工作(日常)笔记的来源和使用问题。

间歇式日记,我现在称为「间歇式笔记」:

简单记录做过的事情,随手总结,还可引出下一步。

我现在大量的思考和笔记都起源于「每日笔记」,通过「间歇式笔记」方式进行记录,后续的组织和整理就随缘了,基本上做到无压记录和定期输出。

渐进式总结,是我在摘抄笔记的时候采用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格式,将笔记摘抄完后,按照一定格式保存,后期如果需要修改,可以保留每次修改的记录,从而尽量减少信息的丢失,这个操作其实很简单,但是原理稍微复杂一些,感兴趣的可以去原文了解:《玩转 Obsidian 06:如何用 Obsidian 进行渐进式总结》。

Craft 能做什么?

既然「间歇式笔记」和「渐进式总结」是 Obsidian 带给我最大的收获,那么使用什么软件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了。因为这两个功能都是方法论,没有软件限定,备忘录、Bear Noes、Notion、Obsidian、Craft 谁都可以,我的建议是如果要做笔记,写文章,用谁都可以,选择比标准就是「尽量使用软件被设计出来被赋予的能力」,因为他们是简单的、稳定的且长久的,详见《简单且长期有效的生产力》。

所以,Craft 是笔记软件也是写作软件,它被设计出来就是用来做笔记和写作的,并且一段时间内,它的维护、更新迭代也都围绕此,我用 Craft 的原因很简单:

笔记功能稳定,发布和同步都很简单(不用管),软件颜值高。

至于其他的花活:是否需要「块管理」,是否需要「本地优先」(Notion 俄罗斯被封锁的问题),是否需要「知识图谱」完全看你的诉求,有需要就用,没需要不要创造需求而硬用。

多说一嘴 AI,我认为 AI 一定会做到「像呼吸一样融入到笔记软件的功能中」,但目前已知的都还不够,做得还不错又太贵(说的就是你 Tana)。

效率

星巴克气氛组又添新成员了,就是这款梦寐以求的 M3 MacBook Air,自从 12寸 MacBook 以来,还没有一台精致小巧的机器能让我如此魂牵梦绕,终于在 M4 的 MBP 发布后 Air 降价,在这个冬日迎来了 13寸 MBA。

13寸肯定不能拿来生产力,最大的优势就是轻便和续航(这个待会说😭),本篇不是测评,所以也不堆叠参数,就聊聊我自己的使用感受和体验。

为什么是 MBA

轻便是我买 MBA 的第一大理由,一直以来我对 MBA 的期望就是:

它应该是一台随手拿起来就用的设备。

这里的「随手」指的是,它能像 iPad Pro 一样,用的时候打开就用,不用的时候随手一放,出门随手放包里,回家随处一扔。

很多人肯定会说买一台 iPad Pro 不好了?

这就不得不提到「能用」,它指的是在满足我的使用场景的最佳用例和工作流:阅读、笔记、写作和编程。

围绕这几件事我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流,他们包括了浏览器的划词翻译、网页翻译、视频翻译、截图制作(各种文章用到的那些精美图片),全功能编辑器,AI 等等,而这一套工作流依仗的服务和软件在 Mac OS 上能发挥最佳,iPad 也能做,但是每一项都做不好,关于这一点可以看之前的文章《我为什么放弃了 iPad Pro 作为生产力工具》。

所以满足属于我的「随手拿起来就用的设备」,可选性只有 MBA了。

今天再分享一个技巧,如果像我一样长期打字,删除键对我们的手腕非常不友好(用小拇指够删除键,很容易腱鞘炎),分享一个小技巧:Control键大小写键 调换位置,需要删除字符的时候,只需要按下 Control + H 即可。

设计与工艺之美

MBA 除了「随手能用」另一个特点就是颜值高。

从 M2 开始MacBook Air 采用全新的设计,放弃了原来的「楔形设计」采用和 MacBook Pro 一样设计语言,简单说就是「看起来很敦厚」。不过真机还是很纤薄的,买之前去特意去店里试了好几次,拿在手上用和看图片完全不一样,主打一个轻薄。

还有我心心念的「黑色」,虽然从 M3 开始的 MBP 才有真正的黑武士配色(太空黑),但是我的目标还是 MBA,所以从 M2 就开始关注「午夜黑」配色,M2 时代的反馈就是沾指纹,直到 M3 我看测评说采用了新的设计沾指纹已经很轻了,等我真拿回来才发现,沾指纹并没有减轻(就不上图了),但是这个「午夜黑」也不一般。

简单说就是在「遇黑则黑,遇亮则蓝」,在比较昏暗的房间里,显得比较黑,但是到了光线充足的地方又变成有些黑中发蓝。个人体验下来,虽然不必「黑武士」帅,但总体也算满意。

续航问题

还是提一下刚才说的续航,官方宣传的续航是18小时,我自己测试正常使用(我的工作流)大概10小时,这个差距属实有些大,做了些功课,大概原因:

  • 屏幕亮度,运行的程序,同时打开的各种应用,都会影响功耗。观察了一下,日常使用功耗大概在 4w - 10w 之间。
  • 和手机一样,前 20% 的电池非常抗用,随着电池百分比下降,每小时不一定只耗 10% 的电量。
  • 如果 iCloud 照片过多,可以考虑在非主力机上暂停同步照片库,这个索引很耗电,而且多久索引完不好说。也可以尝试开机联网一整晚,让他尽快索引完。

不过也不是很纠结这个时间了,毕竟10小时远远超过我的续航要求了,偶尔想起来充充电就好,基本不耽误使用。

对于一台非主力机,M 芯片系列的 MBA 简直是无敌的存在,要颜值有颜值,要轻便有轻便,要续航有续航,要能干有能干,样样精通,样样轻松,简直是无敌备机。


好啦,本周的逸周闲谈结束了,再会~~

「逸周闲谈」会不定期总结我的「碎片化笔记」,将近期的所思所想和做的事情做一个简单的整理,感兴趣的同学欢迎持续关注:

可以在 TwitterTelegram 等渠道关注我,获取更多有意思的讯息。

Read more

2024 软件与服务推荐 - 服务篇

2024 软件与服务推荐 - 服务篇

本篇重点推荐了今年购买的最值得的三个服务,软件篇内容稍晚点推出,荐敬请期待。 Raycast Pro会员 正在黑色星期五打折中,看完如果觉得有用可以下手了。 我是第一批购买 Raycast Pro 会员的用户,Pro 功能我最看重的是 AI 能力,Raycast 几乎是最早一批提供「通用AI能力」的服务商,我们可以随时切换各种大模型(OpenAI 、Claude 3.5等),作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不同模型。年费价格 $90 ,但是价格下来比单独订阅 ChatGPT 或 Claude 便宜。 Raycast 的AI 在这两年也不停迭代新功能,现在无论是「快速提问」还是「AI Chat」可以说是 Mac 上 AI 软件第一梯队(OpenAI 自己的 Mac 客户端今年才提供,而

By 王掌柜
未来属于能专注的人

未来属于能专注的人

我们这代人,长在90年代的春风中,走在00年代的潮流里,经历了互联网的兴起,也被互联网奴役10年,逐渐锻炼出了以下技能: * 能一心二用:边走路边刷短视频 * 能屏幕多开:左手剧集右手游戏 * 能高效切换:工作群、朋友圈,短视频一气呵成 可惜就是不能专注五分钟。 一直以来,觉得专注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这里不是指工作专注,我相信工作中你总有办法解决它,这里更多的指当你有了闲暇时间,你是选择肆意挥霍你的多巴胺,还是选择专注的打磨自己,当然要想做到专注,确实需要解决很多诱惑。 关于专注,我也做过很多次尝试,包括睡前把手机丢到客厅;随身携带6英寸电子书,想刷手机了就打看书;包括买了 iPod Class ic 用来专门听歌(我按照场景只做了几个歌单,不同场景循环不同歌单,这个有时间再分享);包括买了 Switch 更专注地玩好游戏(有意思的双关)。更多的场景详见《每个人都应该只有一台设备》。 丢掉手机获得自律 24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坚持了健身(每天慢跑),几乎每个工作日,利用午休进行3公里慢跑,小小出汗,提高新陈代谢,

By 王掌柜
最好的纠结和最佳的选择

最好的纠结和最佳的选择

喜欢这种打破信息茧房的内容,趁着十一假期,收拾自己的阅读器,发现了一个网页「Blogging Platforms」,介绍了很多 Blog 托管平台,顺便也发现了很多优秀的个人 Blog,刚刚阅读了这篇《Why I'm Ditching the "Best" Things for the Right Things — Quiet Habits | 为什么我要放弃「最佳」选择,追求真正合适的东西》,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以下是文章的部分摘抄: * 在我大多数青少年和成年生活中,我几乎对寻找“最佳”事物产生了痴迷。无论是最好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相机,还是笔、笔记本、博客网站和应用程序,种类繁多。 * 在某些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但并不总是如此。如果最好的选择总是正确的选择,为什么市场上会有这么多品牌、企业、应用和服务,它们宣传的内容相似,却都声称自己是最好的呢?

By 王掌柜
逸周闲谈 - 探索孤独的智者与奇幻世界的魅力

逸周闲谈 - 探索孤独的智者与奇幻世界的魅力

本期《逸周闲谈》分享了重读《黑客与画家》和《霍比特人:插图详注版》的心得,探讨了孤独作为成长的一部分以及托尔金创作的真实感。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如何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个人经历和阅读体会,探讨独立思考的价值和文学作品的深远影响,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思考,邀请读者共同探索知识与人生的深层意义。

By 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