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issues

玩转 Obsidian 04:为什么推荐使用 Obsidian 做知识管理

近 10 年来我都在一直摸索,如何更好的利用工具进行「知识管理」,其中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也有过数次中断,不过好在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给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仅在「少数派」就以已发表了 59 篇文章近 20w 字,了解我的读者也发现近一年我都在使用 Obsidian 进行「知识管理」,今天继续跟大家聊聊「为什么推荐使用 Obsidian」。 首先,我的「知识管理」总结下来,经过了三个阶段。 阶段 1:以收集为目的的「知识管理」 在早期的知识管理主要以「收集」为目的,当时使用 Evernote 作为「笔记管理」工具,Evernote 是由 Stepan Pachikov 于2008年6月24日上线的一个网络服务1,2011年7月用户数量就达到1100万,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笔记管理」工具。 Evernote
17 min read

我的数码生活 - M1 MacBook Air

自从更新了《我的数码生活(1)》后,就再没跟大家聊过数码设备,其中一个原因是 2020 年跟许多人一样,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有时候「居家办公」,有时候「公司办公」。这种「不确定」状态也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怎样才能做到无论在什么环境都可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我在《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居心地》文章中详细介绍了自己是如何思考并给出了一个「参考答案」。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我们重点处理好环境噪音和灯光污染,并且做到具备良好的网络和充足电力即可。 在我的「工作流」中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解决「移动办公」的诉求,一直以来我都使用 12.9 寸 iPad Pro 作为移动办公的首选设备,无论是性能、重量、续航和屏幕都非常满意,也帮我解决了绝大部分移动办公的诉求,但是 iPad Pro 依然有些不太让人满意的地方,iPad OS 有自己独特的「
20 min read

M1 MacBook Ari 你需要知道的 7 件事

新的 M1 MacBook Ari 已经用了几周了,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感觉,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如果你想了解 M1 MacBook Air 必须知道的 6 件事。 外观设计 M1 MacBook Air 的外观设计和前一代是一样的,尺寸相同 0.41–1.61x30.41x21.24cm,重量相同 1.29 kg 。屏幕都是 13.3 寸 2560x1600 LED 背光视网膜显示屏(M1 Mac 更宽的 P3 色域)。 摄像头和扬声器 摄像头也都是相同的 720p(M1 的稍好些),支持杜比 Atmos 的宽大立体声扬声器。
3 min read

玩转 Obsidian 03:如何记录「间歇式日记」

「间歇式日记」是著名的生产力教练 Coach Tony 在2017 年发表的《Replace Your To-Do List With Interstitial Journaling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文章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间歇式日记」可以更好的帮助自己集中精力更聪明的工作。「间歇式日记」既不同于常规的「日记」,也不同于常规的「任务管理软件」,它更强调围绕着「工作流」打造一个「正反馈描述」从而提高「生产力」。请大家不要不必担心很难理解「间歇式日记」,它的概念和使用都其简单。 间歇式日记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用一句话总结「间歇式日记」: 在每个「工作间歇」,以「时间戳」为单位,采用类似「日记」的形式做的笔记。 这里有几个概念需要说明一下: * 工作间歇: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工作是「
19 min read

玩转 Obsidian 02:基础设置篇

Obsidian 是一款非常优秀的「现代化」笔记管理工具,因其快速的功能迭代和优秀社区活跃度,成为了近期较为热门的笔记软件之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体验,认为 Obsidian 已经具备了成为「主力笔记管理软件」的能力,并陆续将自己的笔记迁移到 Obsidian 上进行管理。 Obsidian 和其他常见的「笔记软件」有什么不同,它具备哪些优势,以及想要用好 Obsidian 有哪些「方法论」,我在上一篇文章《玩转 Obsidian |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中有过详细的阐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先翻过去了解一下。 由于后续我打算持续更新「玩转 Obsidian」系列文章,所以迫切需要一篇「关于基础设置和使用介绍」的入门级介绍文章,于是有了本篇。 碍于篇幅,我不可能将所有的功能都罗列出来,本篇「只适用于快速上手体验」,文中介绍的是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设定和使用方法。如果想了解 Obsidian 的所有功能特点,Obsidian 官方非常贴心的提供了帮助文档《Obsidian Help》
12 min read

玩转 Obsidian 01:用 Obsidian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

最近随着 Roam Research 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 Zettelkasten 这种笔记管理方法,它也被称为「卡片盒笔记法」,在各路大咖各种渠道的大力推广下,Roam Research 俨然扛起了 Zettelkasten 的大旗,诚然 Roam Research 非常优秀,但是其相对高昂的价格也让一些人望而却步,所以今天王掌柜带着大家一起玩转一款免费的 Zettelkasten 笔记软件 - Obsidian。 起因 如今已经是「知识付费」的时代,许多人都通过「知识付费」提升自己并获得收益。但是如果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我们的精力越来越有限,就会产生类似「付费了=学到了,买了=会了」的错觉。 解决这个问题,我的方案是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循环」体系。 知识循环,指的是我们整理知识的目标一定是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历研究/阅读/记录和写作。 在使用了一段时间
29 min read

任务管理这件事

记得在2020年春节前我在 Twitter 上立了一个 Flag ,想聊一下「任务管理」这件事,没想到拖延症加懒癌发作一直拖到今天,幸好该来的还是来了,今天咱们就一起聊一下「任务管理」这件事。 在「任务管理」这件事上我也一直是「在路上」的状态,这些年也没少折腾各种软件和服务,试图让「任务管理」这件事变得简单和高效。这期间我自己也一直在摸索和总结,所以今天借由平时总结的文章以及我在「任务管理」这件事上遇到的各种困惑,跟大家聊聊任务管理这件事: 1. 困惑1:哪些软件适合做「任务管理」? 2. 困惑2:有没有一款软件「All in One 任务管理 」? 3. 困惑3:该用「任务管理」软件还是该用「日程管理」? 4. 困惑4:任务管理还能再简单点吗? 如果你也同样有以上几个疑惑并希望得到解决,不妨阅读一下本篇。 任务管理这些事 -
18 min read

iPad 十岁,它成功了吗

自2010 年 1 月 27 日乔布斯在美国旧金山「芳草地艺术中心」的沙发上摆弄第一台 iPad起到今天 iPad 已经十岁了,如今 iPad 已经是世界上销量最高的「平板电脑」没有之一,这两天各大科技媒体也在各种总结 iPad 十年,作为科技博主同时也是 iPad 忠实粉丝的我来说,今天也想跟大家好好聊聊我眼中的 iPad。 初识 iPad 2010 年那还会儿我手里的最炫酷我也最喜欢的电子设备是 Kindle 2 代1,和现在的 Kinde 不同的是它自带一块全键盘,两边都有物理翻页按钮,左下角还有方向键,方便你在浏览网页的时候操作点击长连接,没错这款 Kindle 自带全球免费的 2G 网络,国内由中国联通提供服务,Amazon 不收取流量费,换句话说「流量 Amazon 包了」,那时候经常用它上新浪网看新闻,
11 min read

Subscribe to 闲者时间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email protected]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