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属于能专注的人

未来属于能专注的人

我们这代人,长在90年代的春风中,走在00年代的潮流里,经历了互联网的兴起,也被互联网奴役10年,逐渐锻炼出了以下技能:

  • 能一心二用:边走路边刷短视频
  • 能屏幕多开:左手剧集右手游戏
  • 能高效切换:工作群、朋友圈,短视频一气呵成

可惜就是不能专注五分钟。

一直以来,觉得专注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这里不是指工作专注,我相信工作中你总有办法解决它,这里更多的指当你有了闲暇时间,你是选择肆意挥霍你的多巴胺,还是选择专注的打磨自己,当然要想做到专注,确实需要解决很多诱惑。

关于专注,我也做过很多次尝试,包括睡前把手机丢到客厅;随身携带6英寸电子书,想刷手机了就打看书;包括买了 iPod Class

ic 用来专门听歌(我按照场景只做了几个歌单,不同场景循环不同歌单,这个有时间再分享);包括买了 Switch 更专注地玩好游戏(有意思的双关)。更多的场景详见《每个人都应该只有一台设备》。

丢掉手机获得自律

24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坚持了健身(每天慢跑),几乎每个工作日,利用午休进行3公里慢跑,小小出汗,提高新陈代谢,还能让整个下午精神焕发。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是对我个人来算是一个小小的胜利。

当然对于一个爱折腾的人来说,慢跑也得折腾设备,终于在又一次准备跑步时发现手表没电了,一怒出掉了手里的 Apple Watch,换了 Garmin 的 finex 6 Pro,Garmin 最大的优势就是一周不用充电,跑步的时候再也不用担心手表没电了。可能有同学会问,为什么一定要带着手表?主要是做记录,我不会总在一个地方跑,我需要知道距离和时间大概对自己的进度有所判断。

到目前为止这事和「丢掉手机」关系不大,慢跑的时候我还得听音乐,听电台,买水等等,这些 Garmin 手表可以做到,虽然麻烦一些,但我还能接受,但是依然做不到手机完全离身,因为电话不能不接(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的中年社畜都懂)。

直到某一天在油管看到了这个视频《The REAL Reason You Should Buy An Apple Watch Ultra》,很抱歉标题看起来像是一篇关于 Apple Watch Ultra 的劝买文案,其实他也确实是一篇这样的文案(😂),但还是极力推荐每个人都先看看再来批评,相信我,除了消费主义这一个喷点之外,视频的理念绝对值得一看。

正是这个视频告诉我,其实 Apple Watch Ultra 就是一台微型电脑,它能临时做很多原来只能在手机上做的事情,从而达到不用带手机的目的。这次特异分享一下,就是因为它真的帮我戒断了手机。

Apple Watch Ultra 能做什么

由于工作生活的原因,我无法将手机远离,哪怕是睡觉期间,更别提慢跑的时候,带着手机跑步倒没什么,可是带着手机睡觉,难免睡前和醒后就会刷一刷,你们懂得,这样时间很容易就过去了。

刚才提到,我也是看完这个视频才意识到,苹果创建出了一个「可便携的小型电脑」也就是 Apple Watch Ultra(蜂窝版),经过测评它完美的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 跑步或健身:Apple Watch Ultra 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听 Apple Music 和 Spotify,以及在 Podcast 上关注的电台。但是我最满意的还是「喜马拉雅的 Watch 版」,它可以脱离手机,直接收听我收藏的专辑和有声书,这几个月利用午休慢跑时间,我已经用它听了《乔布斯传》和《成为乔布斯》以及《黑客与画家》
  • 移动支付:微信、支付宝都支持离线付款(100元限额),其中支付宝最好用,微信有时候让重新登录(或者要求手机和手表离得近一些)。
  • 睡眠质量:现在已经完全可以做到睡前将手机放到客厅,因为带着手表睡觉(用于追踪睡眠质量)也不会漏接家人的电话。早上起床后还可以用喜马拉雅收听当天的新闻早报,把自己唤醒。仅这一项就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生活质量提升。
  • 电话、微信、钉钉:蜂窝版可以直接开通同号码的虚拟卡,并且微信和钉钉现在独立使用体验已经非常棒了,特别是发送语音和语音转文字功能很完善,仅回复消息和临时处理文字都没有问题。

VoiceNotes 手表上的生产力笔记

另外我还要隆重推荐一款引用 VoiceNotes(Watch 版可以独立使用)。

VoiceNotes 是一款 AI 加持的语音笔记软件,随时将我们的语音通过 AI 转成文字(质量很高自动取出噪音和语气词,且比较通顺),在 AI 加持下还提供了笔记的自动整理、总结、关联相关笔记和提炼关键信息等功能(还在不停得迭代中,作者更新很频繁)。

刚刚看到作者 Twitter,@jijosunny 这是他的第四个用户达到 10W 的应用(🙀🙀🙀),怪不得软件第一版完成质量就很高。

一开始我是带着手机,灵感来了就对着说几句,无论说的多么没有条理,AI会自动帮我们整理成条例清晰的话术,如图:

注意:上图中2,是AI 自动关联的曾经录入的笔记,即自动实现双链(超赞)

作者的更新频率很高,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语音AI提问和语音回答:一早就知道 VoiceNotes 支持 AI问答,即通过 AI 功能我的笔记交流,有一天我在开车,突然想让 AI帮我找一段记录,正发愁怎么录入文字,惊讶地发现他已经支持语音提问和语音回答,完全不用手操作。

第二个例子就是突然有一天发现 VoiceNotes 发布了 Apple Watch 版本,而且完成度很高。我们知道手表最大的优势就是便携,通过将 VoiceNotes 设置成 Apple Watch Ultra 的 Button 键(Ultra 多了一个键,并且支持自定义)了,这样就可以一键打开 VoiceNotes,然后开始录制,录完就不用管了,将来有时间慢慢整理:(Apple Watch 截图)

截图分别展示了 Button 一键打开,笔记列表页面,AI 提问和记录语音笔记四个功能。

专注细节,这只是开始

在之前的文章《必死之人如何度过无意义的人生》中,针对这个问题的三个思考,其中一层是对自己说的,即使人到中年,依然可以去重试和召回那个能够帮我们对抗无意义人生的那个「内核」,于是我重拾了两件事,写作和编码。

写作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

最近在一直在慢跑的时候听《黑客与画家》这本书,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自由的讨论会激发更多的想法。这让我想到了写作的意义:

写作本质上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讨论,是与自己进行的深度对话。

每当我打开编辑器,敲下一行行文字,实际上是在与自己展开一场思维的探索:
• 记录下的每个观点都可能引发新的思考
• 书写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料之外的联想
• 回顾已写的内容时,又能激发出不同的视角

就像前文提到的 VoiceNotes,它帮助我随时记录想法。而写作则是让这些零散的思绪有了沉淀和生长的土壤。看似是一个人的独白,实际上是一场持续的对话,既是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也是与未来的读者对话。

这种对话不在乎有多少人阅读,不在意能获得多少认同,重要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得以审视自己的思维,梳理内心的困惑,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正如我现在做的这些尝试:戒断手机、专注跑步、坚持写作,都是在寻找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所以,写博客不是为了彰显什么,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思考更有深度,让生活更有重量。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选择通过写作来寻找内心的平静。

编码是一种日常的修行

关于「专注」的探索,今年除了健身和写作,我还重拾了编码这项技能(当然是在工作之余,工作中其实写代码的机会不多了),这个决定主要来自这篇博文,就像推荐这篇博文的老兄说的,我也是每年都翻看一次,给自己打打气也给自己一个激励:John Resig - Write Code Every Day

我实在2021年底第一次阅读这篇文章,作者除了分享了他每天坚持编码的经历,让我很受启发,并且给我注入了一股能量,这也让我的第一款 App 得以开发完成并发布到 App Store(详见《为了在 Safari 中愉快地摘录文章,我开发了「obsidian-highlighter」扩展》),虽然没有发财,但是挣回年费是绰绰有余的。

作者提出了几个关键原则,让我能够参考并坚持了下来:

  • 每天必须写有效的代码,而不是为了写而写
  • 写文档和博客必须在编码之外完成
  • 避免在晚上编码,保证代码质量
  • 将代码开源,让项目更有生命力

这些原则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就像跑步一样,重要的不是一次跑多远,而是能否持续地跑下去。在实践中,我也渐渐发现作者的办法真的有用:

  1. 小步前进比周末突击更有效
  2. 每天30分钟编码的投入比周末集中开发8小时更容易坚持
  3. 短期目标更容易达成,也容易获得成就感
  4. 持续投入会带来意外收获
  5. 2022 年 4 月,我发布了人生第一个 App,并收回了开发者账号的年费
  6. 这个小小的成功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动力,后续开发了几款软件,虽然没有上线但是让我对「每天编码」不再拖延。
  7. 习惯的力量超出想象
  8. 当编码成为日常习惯,很多想法就回在日常生活中冒出来,就像是我经常说的
  9. 这种「背景处理」模式让创造变得简单自然

禅宗里常说的:平常心是道。无论是写作还是编码,真正的进步往往来自于将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特殊的任务。正如现在,我每天中午抽出一小时写博客,虽然稿费可能很少甚至没有,但收获的是越来越纯熟的文字功底和持续积累的成就感。


成功可能不会来,但是未来就在自己的脚下。

Read more

八小时听歌制

八小时听歌制

最近总是感到一种困惑:如何能够在当牛马的同时,找到一丝丝生活的快乐感?如何打破这种枯燥无聊的生活循环,为日常带来一些新的活力和期待? 2004年,第一次接触到 Mp3 ,小小的方块,一百首歌,随时随地听歌。那时候我的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源泉是 唱跳 Rap 和打篮球,当时就有一个梦想,如果能一边打篮球一边听歌该有多幸福啊。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硬件限制不在了,当然我身上的硬件(老腰)也不敢打球了,无尽的工作中,迎来了快乐的「八小时听歌制」~~~先介绍我的设备,打造出一个高续航、无干扰(指的是不干扰别人)听歌环境。 最近流行这种夹耳式的真无线耳机,在 Bose 和 韶音之间犹豫了半天,趁着 618 入手了韶音的这款 OpenDots One,有点像女生的耳夹,小小一个夹在耳朵上,即避免了入耳带来的对耳道的伤害,同时还不耽误听到办公室里的八卦(主要是聊工作),这真是理想中的办公耳机。iPod Classic 也非常给力的没有电量焦虑,充一次电能用

By 王掌柜
午休暴汗以及90年代夏天的回忆与思考

午休暴汗以及90年代夏天的回忆与思考

今天北京的温度 34° 属于高温但还没有酷热,临时起意打算进行一次暴汗冒险。 打算围着公司近的一个小树林来上3公里,这样即锻炼了身体,又不用午休了,还能剩下些时间阅读和随便写写。 在于大自然接触的同时,耳边放的是何伟(美国人)写的《江城》这本书。 江城 大概十年前就读过何伟的《寻路中国》,当时的阅读体验不错,他将自己在中国的旅行的所见所思都做了分享,能够从另一个视角看中国的变迁。这本《江城》记录了何伟在1996年作为和平队志愿者,在四川涪陵一所师范学院教英语的两年经历。 这种书有一个专门分类「纪实文学」,他不是小说,但是也有一些演义。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九十年代的中国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碰撞。从他的视角看去,中国人的面貌、思想、行为仿佛都是生动的画面在展示,让我重新思考我真实经历过的90年代。 这几天打算继续暴汗,还会持续把这本听下去(喜马拉雅有) 90年代的夏天 思维跳跃,让我回想起了九十年代的夏天,这里的关键字是九十年代(当然来自何伟老师的《江城》)和夏天。夏天是因为我在小树林散布的时候,一种味道油然而生,说不清楚,但是我总觉得一些感觉

By 王掌柜
逸周闲谈 - 乔布斯传的启示与我的数码生活

逸周闲谈 - 乔布斯传的启示与我的数码生活

逸周闲谈是我尝试了近一年的小专栏,它的内容多来自我日常的间歇式日记积累的内容,最近审查 OmniFocus 才发现好久没更新了,趁着 Craft 新鲜劲还在,更新一波~~~ 阅读 最近集中阅读了《乔布斯传》到《成为乔布斯》,感悟颇多,一些碎片记录在笔记中,今天有机会正好也系统的总结一下,相关碎片笔记: * 乔布斯传笔记 * 成为乔布斯笔记 为什么「乔布斯传」值得反复阅读 我一直反感名人传记的阅读,主要有些传记打着名人的旗号出版,但是内容事实性不高,存在明显的杜撰成分,通常见了名人传记下意识的选择敬而远之。让我改变这一点的正是这本《乔布斯传》。 我其实很早(2004年)就知道 Apple 的 Mac 电脑在设计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在心中深深的刻下了「昂贵」的烙印,从不敢奢想自己能拥有一台 Mac,直到 2010年,这一年对我很重要。 10年自己由 C/S 转码到

By 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