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纠结和最佳的选择

最好的纠结和最佳的选择
Photo by The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Collections and Archives / Unsplash

喜欢这种打破信息茧房的内容,趁着十一假期,收拾自己的阅读器,发现了一个网页「Blogging Platforms」,介绍了很多 Blog 托管平台,顺便也发现了很多优秀的个人 Blog,刚刚阅读了这篇《Why I'm Ditching the "Best" Things for the Right Things — Quiet Habits | 为什么我要放弃「最佳」选择,追求真正合适的东西》,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以下是文章的部分摘抄:

  • 在我大多数青少年和成年生活中,我几乎对寻找“最佳”事物产生了痴迷。无论是最好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相机,还是笔、笔记本、博客网站和应用程序,种类繁多。
  • 在某些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但并不总是如此。如果最好的选择总是正确的选择,为什么市场上会有这么多品牌、企业、应用和服务,它们宣传的内容相似,却都声称自己是最好的呢?市场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多样性?因为对于每个人或每种情况来说,并不存在唯一的最佳或正确的选择。
  • 以相机为例,网上关于什么是适合特定任务或情况的最佳相机的争论非常激烈。关于哪种相机最适合拍摄、视频博客、风景摄影或肖像等,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过。
  • 如果你将一台从大卖场购买的傻瓜相机与一台高端单反相机及其专业镜头拍摄的图像进行比较,傻瓜相机在图像质量上根本没有竞争力。这是否意味着单反相机适合每个人?绝对不是!
  • 多年来作者整理得心得
    • 在多年的寻找最佳小玩意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一些重要的教训。
    • 如果你根本不需要它,那它再好也没意义。
    • 在追求某事的“最佳”之前,始终要考虑个人的需求、技能水平、喜好、预算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值回票价

生活中我经常会花钱去购买一些软件、服务或者电子产品,(这不是说现在,而是从使用第一代 iPad 开始养成的习惯),甚至他们的价格也比较贵,朋友一直不太理解我的想法,为什么要花钱买这么贵的东西(例如购买 OmniFocus 做任务管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 OmniFocus 能解决的问题不能用 Wunderlist 解决吗?(免费的替代品)。

其实理由很简单:

如果一个软件或者服务或者其他电子产品,你知道它很棒(口碑),但是同时它也很贵,我的选择标准是,选择口碑最好的,然后花钱买它,并且逼着自己去用它,试图让它「值回票价」。

值回票价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当时我确实使用 Wunderlist 做任务管理,但是当我使用 Mac 电脑的时候,通过搜索发现很多人推荐使用 OmniFocus,我也很好奇为什么管理任务这么简单的事,还有高低贵贱之分,还要有如此复杂的功能设计?直到我通过研究发现了 GTD 的概念,也看了很多 OmniFocus 的文章,我对 OmniFocus 的「透视」功能感到好奇(有太多文章推荐这个 killer feature )。由于大多都是英文文章,我一直没搞明白「透视」功能强在哪里,这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花重金买了软件,去深度的体验和研究。最终当然搞明白「透视」是怎么一回事。并且为了让其「值回票价」,开始在少数派开始分享一些 OmniFocus 的使用体验。一方面自己通过分享,掌握了软件的功能,另一方面,这也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写作欲,最终成为了独立的博客主。甚至可以说今天「闲者时间」的这个 IP,也是以此为起点,慢慢延伸而来的。

还有一个例子,我在2010年购买 MacBook Pro 的时候,其实下了很大的决心,主要是因为它很贵(2010年前,要花去一个月工资),而买 MacBook 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我拥有了一个 iPad (为什么 iPad 让我想买 MacBook,这是另一个故事),这应该是我第一次使用「值回票价」这个概念。当时我想法是,如果我购买了 MacBook,那么我一定要利用好这台个人笔记本,用它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编程技术,用将来上涨的工资来「值回票价」。最终肯定是下定决心购买了 MacBook(这让我的 Mac 生涯截至目前积累到 14年 🎉🎉🎉),并且在 Mac 平台上发现了大量优秀的软件,虽然是付费的,但是这些软件都很值,它们提高了我的生产力,也帮我在工作中解决了很多问题,升职加薪全部发生(当然这也不仅仅是 Mac 的功劳,也有时代的红利)。日后使用 MacBook 写了大量的文章,购买了大量的软件,并且在网上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现在看当时购买 MacBook 的决定,已不仅仅是「值回票价」这么简单了。

最好的纠结

Why I'm Ditching the "Best" Things for the Right Things — Quiet Habits | 为什么我要放弃「最佳」选择,追求真正合适的东西》这篇文章还有一个核心思想「如何挑选最佳」。作者的思想我总结一下就是「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并且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导:

当我们选择一个服务/设备或产品时,应该多利用搜索引擎,去分析他们各自的功能和优缺点,找出最符合我们实际需求的那一个。而不是从网上用「最佳的 XXX」去搜索并从中选择(虽然这往往是最快的方案)。

其实我一直都有作者提到的这类问题(使用「最佳 XXX」去搜索,试图找出最好的那一个)我称之为「最好的纠结」,最近的一次「最好的纠结」就是 ObsidianBear、苹果备忘录之争:

  1. 三款都是非常棒的「笔记软件」,它们也都一直在迭代更新。
  2. 我也在跟进他们的新功能,并且不断的来回体验各自的功能

每次一个软件有重大功能迭代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我要留在哪里?是颜值最高最稳定的那个(Bear)?还是最方便的那个(苹果备忘录)?还是功能最多的那个(Obsidian)?

这种纠结的后果:

  • 很多时候笔记被分散在三个软件中
  • 或者一个笔记有三个版本

同时,这种纠结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内耗,一有时间我就反复横跳,不断取舍,浪费了很多精力。

最佳的选择

其实关于「最好的纠结」,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最佳实践:

  • 如果根本不需要它,那它再好也没有意义(作者的例子是为了拍摄女儿唱歌,去购买只有广告公司才会买的昂贵摄像机)
  •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使用它,也没有学习计划,那么你将永远无法充分利用它的所有「最佳」功能。
  • 在追求某事「最佳」之前,始终考虑个人需求、技能水平、喜好和预算以及其他相关事项。

于是我分析了自己对笔记软件的要求,通过代入到作者的「最佳实践」,试图做出「最佳的选择」:

  • 三款软件的核心功能(记笔记),也是我核心的诉求,这没问题。
  • 三款软件我都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它马恩。但是 Obsidian 是最让人有压力的那个,因为它一直在迭代(不是说迭代不是好事,而过多的增加新功能,可能对于「记笔记」这件事来说意义不会很大),这一条 Obsidian 淘汰。
  • 还记得我在《简单且长期有效的生产力》中提到,我们应该使用那些软件被创造出来就赋予的能力,这些能力是通常是简单的且长期有效的。基于此,Bear 和 备忘录都可以,但是从功能体验上(颜值、稳定性、一致性),Bear 胜出(不考虑预算的话)。

经过一番纠结(哎,不知为什么,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次「最好的纠结」),我的最佳选择是「留在 Bear」,因为它符合「简单且长期有效」这一点,终于我可以停止「最好的纠结」,再一次把重点放到「输出」上,继续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

最好的纠结和最佳的选择

如今的互联网在 AI 的加持下,在 TwitterMastodonYouTube 每天都有新玩意儿出现,作为信息接受者的我们,面临着各种软件和服务的诱惑,所谓「最好的纠结」经常发生也是再所难免的事,所以如何做出「最佳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

我觉得《Why I'm Ditching the "Best" Things for the Right Things — Quiet Habits | 为什么我要放弃「最佳」选择,追求真正合适的东西》作者给出的建议是非常有效的(并且亲自做了实践),拿来作为文章结尾,希望大家参考并有所收获:

  • 如果根本不需要它,那它再好也没有意义。
  •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使用它,也没有学习计划,那么你将永远无法充分利用它的所有「最佳」功能。
  • 在追求某事「最佳」之前,始终考虑个人需求、技能水平、喜好和预算以及其他相关事项。

Read more

八小时听歌制

八小时听歌制

最近总是感到一种困惑:如何能够在当牛马的同时,找到一丝丝生活的快乐感?如何打破这种枯燥无聊的生活循环,为日常带来一些新的活力和期待? 2004年,第一次接触到 Mp3 ,小小的方块,一百首歌,随时随地听歌。那时候我的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源泉是 唱跳 Rap 和打篮球,当时就有一个梦想,如果能一边打篮球一边听歌该有多幸福啊。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硬件限制不在了,当然我身上的硬件(老腰)也不敢打球了,无尽的工作中,迎来了快乐的「八小时听歌制」~~~先介绍我的设备,打造出一个高续航、无干扰(指的是不干扰别人)听歌环境。 最近流行这种夹耳式的真无线耳机,在 Bose 和 韶音之间犹豫了半天,趁着 618 入手了韶音的这款 OpenDots One,有点像女生的耳夹,小小一个夹在耳朵上,即避免了入耳带来的对耳道的伤害,同时还不耽误听到办公室里的八卦(主要是聊工作),这真是理想中的办公耳机。iPod Classic 也非常给力的没有电量焦虑,充一次电能用

By 王掌柜
午休暴汗以及90年代夏天的回忆与思考

午休暴汗以及90年代夏天的回忆与思考

今天北京的温度 34° 属于高温但还没有酷热,临时起意打算进行一次暴汗冒险。 打算围着公司近的一个小树林来上3公里,这样即锻炼了身体,又不用午休了,还能剩下些时间阅读和随便写写。 在于大自然接触的同时,耳边放的是何伟(美国人)写的《江城》这本书。 江城 大概十年前就读过何伟的《寻路中国》,当时的阅读体验不错,他将自己在中国的旅行的所见所思都做了分享,能够从另一个视角看中国的变迁。这本《江城》记录了何伟在1996年作为和平队志愿者,在四川涪陵一所师范学院教英语的两年经历。 这种书有一个专门分类「纪实文学」,他不是小说,但是也有一些演义。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九十年代的中国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碰撞。从他的视角看去,中国人的面貌、思想、行为仿佛都是生动的画面在展示,让我重新思考我真实经历过的90年代。 这几天打算继续暴汗,还会持续把这本听下去(喜马拉雅有) 90年代的夏天 思维跳跃,让我回想起了九十年代的夏天,这里的关键字是九十年代(当然来自何伟老师的《江城》)和夏天。夏天是因为我在小树林散布的时候,一种味道油然而生,说不清楚,但是我总觉得一些感觉

By 王掌柜
逸周闲谈 - 乔布斯传的启示与我的数码生活

逸周闲谈 - 乔布斯传的启示与我的数码生活

逸周闲谈是我尝试了近一年的小专栏,它的内容多来自我日常的间歇式日记积累的内容,最近审查 OmniFocus 才发现好久没更新了,趁着 Craft 新鲜劲还在,更新一波~~~ 阅读 最近集中阅读了《乔布斯传》到《成为乔布斯》,感悟颇多,一些碎片记录在笔记中,今天有机会正好也系统的总结一下,相关碎片笔记: * 乔布斯传笔记 * 成为乔布斯笔记 为什么「乔布斯传」值得反复阅读 我一直反感名人传记的阅读,主要有些传记打着名人的旗号出版,但是内容事实性不高,存在明显的杜撰成分,通常见了名人传记下意识的选择敬而远之。让我改变这一点的正是这本《乔布斯传》。 我其实很早(2004年)就知道 Apple 的 Mac 电脑在设计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在心中深深的刻下了「昂贵」的烙印,从不敢奢想自己能拥有一台 Mac,直到 2010年,这一年对我很重要。 10年自己由 C/S 转码到

By 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