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喜欢使用 Mac

我为什么喜欢使用 Mac
40 年前,Macintosh 彻底改变了我们使用电脑的方式,将用户所需的一切都整合到了一个隐喻的桌面上,从此进入了个人电脑的鼎盛时代。

提到 Mac,在中文的舆论环境中依然会让人联想到如下词汇:装X、星巴克气氛组、白领、程序员等等,所以这里提到 Mac,可能会有不好的联想,但是我相信在我的 Blog 读者中应该不应该存在如此误会,提到 Mac 应该能够想到指定的是 Apple 公司出品的 Mac 系列电脑它包括 MacBook Air、MacBook Pro、iMac、Mac Mini、Mac Pro。

想聊这个话题,是因为在 Twitter 上看到了 Apple CEO @Tim Cook 发的一篇推文,提到 Mac 已经有40 年历史了,并且盛赞了Mac 给个人电脑行业带来的改变和创新,我才意识到原来 Mac 和我的年龄一样大,这太传奇了,也很难想象。

不过今天不是想回顾 Mac 的40年的历史,我只想站在个人用户的角度,回顾自己和 Mac 结缘的这15年(占我目前为止人生的 37%的时间),我的一些记忆和 Mac 给我的变化,同时我也会介绍我是用的第一款 Mac,我最喜欢的一款 Mac 和 最喜欢的一款 Mac 上的软件。

我的第一款 Mac

因为从事互联网这个行业,所以知道 Mac 也会相对早一些,大概是在 2003年,那时候我学习「平面设计」软件的使用,当时老师说到如果你做「平面设计」,最好的设备是苹果公司的 Mac,因为他的屏幕颜色不需要校准就能直接展示出打印效果,也就是所见即所得。后来找工作也看过「平面设计」的工作,结果在面试的时候,许多公司一上来就询问你会用 Mac 吗?不过最终我还是做了程序员,而跟我一起找工作的小伙伴去做了「平面设计」(当然这是后话了)。下图就是当年最高大上的设计专用电脑 iMac,除了专业设计公司在使用,很多公司前台也在使用(进门彰显逼格)。


Photo by ~Andreas Rasmussen~ on ~Unsplash~

但我个人第一次使用 Mac 是在 2009年,当时在一家韩国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工作稳定后想着也换一台 Mac 体验一下,随斥巨资(大概5000元)买了一个二手的 13寸 MacBook Pro,具体型号,感兴趣可以点击查看

  • MacBook (13-inch, Aluminum, Late 2008)
  • 生产日期:2008.10
  • 型号: A1278
  • 初始价格:$1,299 (2.0 GHZ) $1,599 (2.4 GHz)
  • 处理器:Intel Core 2 Duo (P7350, P8600) ("Penryn")

当年在互联网公司使用 MacBook Pro 也属于另类,原因在过后很多年几乎都一样:免费软件太少,界面大多是英文,以及系统使用反人类

这几个问题对当时的我来说一样困扰,幸好我是一个爱折腾的人,找软件、使用软件是我当时每天都研究的事:英文界面用久了以后就不是问题了,常用单词就那些;系统反人类也不是问题,如果你知道了「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偷师于「美国施乐公司」就会明白,Mac 和 Windows 同宗同源,只是各自理解不同而已,习惯就好。

施乐发明了电脑的图形用户界面,却未将之发扬光大,反而让苹果与微软开启图形用户界面的商机并应用在其新商品。查看来源

最后关于付费软件,我想单独说一下,开始我也是一名盗版软件用户,付费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渐渐的在 Mac 发现了大量的优秀软件,都有着「超高的品质和颜值」,用起来放心舒适还赏心悦目,于是我也开始逐渐的尝试付费软件,并且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念:

付费购买一款软件或服务,反而会倒逼自己去深度使用它、体验它,最终让自己成为使用它的专家,这样才会让这笔投资「值回票价」。

基于这个观念,我现在自诩为半个 Mac 专家用户,因为我每次在公司范围或同事圈子中介绍各种软件的使用和体验时,都会获得大家认可,并且也会激励一些人去使用正版软件。从最早的 OmniFocus 到最近的 Obsidian 再到一些专业软件,这些软件我都使用,并且给自己的生产力带来了提高。

同时践行这个观念,我在 2015 年开始陆续分享自己的使用体验和心得,并成文发布到自己的 Blog少数派网站,最终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个人品牌,也让自己爱上了写作这件事。

我最喜欢的一款 Mac

macbook-air-gold-2015-03

爱不释手通常用来形容能在手上把玩的物件,当然也用来形容对一个物件的喜爱程度,这些年用过的 Mac 大概有 5-6 款,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款就是 2015 款 New MacBook。

这款 Mac 的名字叫「New MacBook」,对即不叫 Air 也不叫 Pro。它是 Apple 有史以来最轻薄的笔记本,拥有着近些年 Mac 最激进的设计,12寸的机身小巧玲珑,并且为了达到极致的轻薄,整个机身只有一个 Type-C 接口(集合了充电、USB扩展、耳机)。同时它也没使用 Air 的楔形机身设计,采用圆润的倒角,我是用的是「深空灰」的机身,拿在手中宛如珠玉。

我曾经找到过一篇「未完稿件」,名字就叫《该不该为设计买单》,虽然文章没写完,我想这款产品已经回答了问题。每当从包里拿出 New MacBook,都有一种拿出「艺术品」的感觉,就像开头我提到的那个词「把玩」,我特别喜欢把玩这款 Mac,深空灰的机身质感突出,圆润的外观摸上去触感冰凉(大概率是因为我在整个冬天都在用它)。放到桌上哪怕什么都不干,就是看着它,都会让人赏心悦目。

Photo by Dan Ackerman on Apple MacBook (12-inch, 2015) review: A minimalist MacBook that proves less can be more

就我个人来说,当年用下来其实蛮不错的,虽然无风扇设计让很多时候出现性能拉胯,但是从一个「上网本」角度看,New MacBook 还是一款很值得的产品,用来上网浏览网页、看看视频、打打字、发发微博之类的事情还是没问题的。

说来很遗憾,这款处处彰显苹果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维」影子的 Mac,最大的问题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极致的设计和舒适的使用体验,两者只可得其一。

可惜当年苹果没有 M 系列芯片,New MacBook 最大的问题是其没有风扇,而 Intel 拉胯的 M 系列芯片(没错 Intel 也是 M 芯片)无法应对稍微复杂的场景,开多浏览器网页或运行大型软件就会吃力,当然后续苹果为了给 New MacBook 续命也推出了 Intel i 系列芯片,但是各种芯片开胶等问题层出不穷,当年执着地把玩 New MacBook 的玩家也渐渐失去耐心。

到如今,苹果有了自己的 M 系列的芯片,并且 M2 芯片的 MacBook Air 几乎已经是最近接 New MacBook 的存在了,可惜 M2 MacBook Air 的「午夜色」深陷「指纹收集器」的麻烦,让我望而却步。好消息是 M3 Pro 系列的的「深空黑色」带来了不错的质感,被网友尊称为「黑武士」,并且有着不错的「抗指纹」效果,所以如果像我一样对 New MacBook 念念不忘,可以等下大概 24年 3月份苹果就会发布的 M3 系列的 MacBook Air 的「深空黑色」。

下图是 M2 MacBook Air 午夜色:

Photo by Luigi Leonardo On Windows laptops already scared of new MacBook Air

下图是 M3 MacBook Pro 深空黑色:

Photo by  Roman Loyola On 16-inch MacBook Pro (M3 Max) review: An elegant monster dressed in black

我最喜欢的 Mac 软件

Mac 平台的使用,除了硬件设备的赏心悦目,另一个让我离不开的原因就是 Mac OS 以及运行其上的各种软件。在高颜值的基础上提供了高实用价值的服务,这就是我对 Mac 上众多优秀软件的评价。

我最喜欢的 Mac 平台的软件是 Day One

Day One 是一款个人日记应用程序,适用于 Android、macOS 和 iOS 设备。部分功能包括:与多台设备同步数据;端到端加密;Markdown 条目编写;位置、天气、日期、时间和其他自动元数据;快速输入菜单栏(仅限 Mac);以及提醒事项。

我没有查到 Day One 最早是什么时候发布的,但是个人有据可查的第一篇写在 Day One 的笔记是 2013年7月4日:

现在读下来发现文笔很羞涩哈,不过也正是从这一天起,Day One 伴随我到现在,不能说每天我都会写日记,但是有 Day One 的存在我有了更多写日记的机会,也有了更多发现惊喜的机会。

特别喜欢「那年今日」这个功能,你记录的内容越多就会经常遇到以前的自己,对于一个日记软件来说,还有什么能比遇到从前的自己更让你感动的呢。

在文章《简单且长期稳定的生产力》中我提到,我们尽量使用软件被设计出来时赋予的能力,例如写日记,备忘录就可以、文本工具也可以、任何一款笔记软件都可以,但是 Day One 被赋予的就是「写日记」这个能力,所以无论它如何发展,如何让用户写好日记永远是它最稳定和最有效的能力,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如今「笔记软件井喷」的时代,推荐使用 Day One 写日记的原因。

当然很多人写日记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例如忘了写、不知道写什么等等,Day One 也提供了提醒和模板功能,这些都是简单稳定并且可靠的功能。

最好的 Mac

40年的历史使得 Mac 成为了电脑行业的标杆,并拥有众多忠实的拥趸。当回顾乔布斯在 Mac 初期提出的理念时,我们不难发现,Mac 不仅实现了最初的预期,而且超越了人们的期望:

  1. 简洁和易用性:Macintosh 应该是小巧、可靠、使用方便且价格低廉的个人电脑。
  2. 图形化用户界面(GUI):Macintosh 应该具有基础的GUI,以及多种字体和预置的应用程序。
  3. 视觉设计:Macintosh 的外观和形象应该是传奇的,图标设计应该大胆而友好。
  4. 便携性:Macintosh 应该是一个便携式电脑,以便于使用。
  5. 创新:Macintosh 应该吸引早期的创新者,因为它们会通宵研究如何使用电脑。
  6. 市场定位:Macintosh 应该能够将电脑推销给数千万人使用。

点击查看更多 Mac 的历史介绍。

从简洁和易用性的设计,到图形化用户界面的引入,再到对视觉设计的重视,Macintosh 确实达到了当初的宏伟目标。而且,其便携性和持续创新也吸引着无数的创新者和用户,使其成为了数千万人使用的个人电脑。

对于我个人而言,Mac 提供了优秀的硬件性能和精美的设计,让我享受到用电脑的乐趣。无论是早期的 Intel MacBook Pro 还是现在基于 Apple Silicon 的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每一款都给予了我独特的体验和难忘的记忆。加上丰富多样的优秀软件,我为成为 Mac 的拥趸而感到自豪,同时我也将继续分享我的 Mac 使用经验和技巧,让更多的人喜爱上 Mac,并影响更多的人。

Read more

生命中的再见与再也不见

生命中的再见与再也不见

生命中的许多人,再见之后就是再也不见。 早上出门前无意中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手机去邻居家找假期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只听见视频中妈妈说:孩子,他已经回去了,只能来年在玩了(大家都懂得,只有过年才回家)。视频中的孩子失望的眼神,手里拿着好不容易从爸妈那里给的手机(打算加小伙伴的微信)...... 可以想象,明年能否再见到小伙伴都是未知数,因为他们都还是孩子,他们的见面完全在大人的意愿,而大人肯定不会把他们的见面当作最高优先级安排。 在我们的生命中许多时候,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即使是小孩子,该告别的时候也应好好告别 小时候每年暑假,我常去大姑家玩,因为大姑家有一个侄子和侄女,我可以和他们玩到一块。大概是五年级,我去大姑家过暑假,认识了一个一般大的小伙伴,名字我已经忘了,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把我领到他家,看床底下有很多零钱,他主动拿出来一些钱请我去小卖部(我虽然城里来的那会儿也没零钱),我们聊得什么,玩的什么我都已经忘了,只记得那个夏天很开心,每天都不想回家。 暑假好像结束的非常突然,完全没有印象怎么回城的。小孩子的伤感是非常快的,没几天就忘了这个小伙伴。第二年暑假,再去

By 王掌柜
逸周闲谈 - AI 与未来的产品力量

逸周闲谈 - AI 与未来的产品力量

逸周闲谈又和大家见面了,这是本系列第二篇,今天尝试按照「闲者时间」博客的 Slogan 去写:阅读,写作,效率,发现以及分享一切互联网有趣事物。 阅读 Brief 让 AI 生成你的每日简报 Brief,随时掌握新鲜事,为你量身定制,用「人工智能」筛选出精心为你「量身定制」的每日新闻摘要,帮你分离杂乱的信息。 目前产品还处在初期,我订阅了一些主题感兴趣的主题,包括科技、财经、AI 等,可能是因为「新闻源」不多,或者说 AI 还处在训练阶段,从我个人观感上感觉内容不是特别丰富,可能需要等待产品逐步迭代和完善才可以吧。 不过推送内容质量还可以,确实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信息,感兴趣的可以去定制属于自己的「新闻主题」。 打造第二大脑 大名鼎鼎的「生产力行业大佬」 Tiago Forte 的《打造第二大脑》

By 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