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软件与服务推荐 - 服务篇

2024 软件与服务推荐 - 服务篇
Photo by ThisisEngineering / Unsplash
本篇重点推荐了今年购买的最值得的三个服务,软件篇内容稍晚点推出,荐敬请期待。

Raycast Pro会员

正在黑色星期五打折中,看完如果觉得有用可以下手了。

我是第一批购买 Raycast Pro 会员的用户,Pro 功能我最看重的是 AI 能力,Raycast 几乎是最早一批提供「通用AI能力」的服务商,我们可以随时切换各种大模型(OpenAI 、Claude 3.5等),作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不同模型。年费价格 $90 ,但是价格下来比单独订阅 ChatGPT 或 Claude 便宜。

Raycast 的AI 在这两年也不停迭代新功能,现在无论是「快速提问」还是「AI Chat」可以说是 Mac 上 AI 软件第一梯队(OpenAI 自己的 Mac 客户端今年才提供,而 Perplexity 也是近期才有了 Mac端,但是到现在连一个粘贴都还会出 Bug)。介绍几个典型场景,供大家参考。

场景1 :AI 快速提问

通过快捷键呼出输入框,输入问题后按下 Tab 键即可直接进行 AI 问答,通过几轮迭代,现在「快速提问」支持「多轮独自对话」功能,方便持续多次提问,如图:

场景2:AI Chat 的多种使用

Raycast AI Chat 是我见过做的最好的了,除了支持模型筛选之外,还提供了一些列丰富的玩法,帮助我们用好 AI 真正的解决问题。特别是 Presets(预设)功能,整整可以为 AI Chat 提效几个例子:

预设1 : 从初级到博士解释你的问题:

让 AI 分别从小学5年级一直到博士认知对问题进行解释,循序渐进搞懂谜题。

通过将以上提示词创建成「预设」,我们只需要在使用的时候选择好「预设」,即可直接提问得到答案:

预设2 :5岁天真提问激发思维

可以通过提出自己的问题,AI 会像5岁孩子那样提出问题,从而激发我们的思维,寻找灵感:
你是一名五岁的孩童,所有给你的信息都需要你从5岁孩童的角度去提问,例如我给你以下文字片段:

定期安排时间重新浏览和漫游你的常见书。也许是在你最喜欢的咖啡馆的一个星期天早晨,或者在家里的一个安静晚上。
这不是一个严格的"笔记审核过程"。
这是一个降低信息噪音的时刻,去探索你精心策划的灵感空间。 
在你的笔记中漫游。选择一个并开始写作。

你就要用5岁孩童的视角去提问:
- 为什么要审核笔记,如果记录笔记不应该是因为他值得翻看吗,翻看就好为什么要审核(审核是一个严肃且认真的词)
- 为什么要写作,阅读就好了,写作是为什么
- 时间为什么要安排,我有的是时间

你的提问会激发我对一些事务的理解和探索,所以请大胆的提问,问题越多约好(不要少于5个)

我要发给你的内容如下:

通过这个预设,我会将一些简单的想法或者 Demo 思路,发给AI,然后获得一些启发:

预设3 :阅读当前网页内容

Raycast 支持各大浏览器扩展,通过扩展我们可以让 AI 阅读浏览器内容
  1. 设置 AI Command (启动 Raycast 输入 ai command 回车),做如下设置:
  1. 在网页上,呼叫出 Raycast ,输入「总结」关键字然后回车,或者按下快捷键 Alt + R
  1. 总结效果如图

沉浸式翻译 Pro 会员

沉浸式翻译是近期几年比较亮点的 Web 服务之一了,另一个就是近期的 Follow(个人不是和你看好哈),主打一个「沉浸」,可以做到即不破败坏页面布局,有完美展示翻译内容。

沉浸式翻译的 Pro 会员我也是第一时间购入,用了快一年了,我最满意的几个点:

  • 沉浸式翻译 Pro 会员提供了多种翻译模型,个人用下来 Deepl 通常效果最佳,其次是 OpenAI。
  • 沉浸式翻译的视频字幕翻译功能,准确且沉浸,很多以前看的模棱两可以为自己懂了的视频,重新看来甚至感觉看的完全不一样。对我个人来说,个人知识提升量很大。

当然他们看家本领还有 PDF 翻译(电子书翻译)等,我没用过,想来功能上应该也不差。

沉浸式翻译 Pro 会员最大的槽点就是价格贵,年费 ¥703.8 ,个人的使用量来说我觉得挺值,如果嫌贵官方还提供了「沉浸式翻译纯功能年会员」,每年 ¥99,注意这个服务:不包任何翻译额度,PDF 页数,图片翻译额度」(即可以使用自己的 OpenAI 的 Key 或者 Deepl 的 Key)。

Obsidian Sync 会员

可能很多人是从我的《玩转 Obsidian》系列了解到我的,24年磕磕绊绊的大概有 1/3 的时间用Obsidian做笔记,除了颜值 Obsidian 在我接触的笔记软件界能排前3,今年为Obsidian 付费购买了最低版本的 Sync 会员,提供了 1G 的同步空间。

相信很多人(可能是99% )都觉得脑残了,明明 icloud 、Dropbox(我最早用这个),再不济高端一点的用 Git 都能免费同步,为啥还要花钱(每月 $4)呢,我仅就从使用角度跟大家同步我的心得:

  1. Sync 的同步服务非常稳定,主观上没遇到过同步失败问题,且提供了详细的日志帮你定位可能没同步的原因等,让你看着放心,用着舒心。
  1. Sync 的同步服务 0压力,这个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付费理由。

首先是先告诉大家,同步这件事是很多大厂也很难解决的。(这里做得最好的是 DropBox,但是被苹果干废了,这是另一个故事)。

如果是程序员,一定知道「同步」这件事的复杂度,特别是在网络不稳定,以及用户操作习惯不统一等等角度可以说都是不尽如人意。

大家也很好验证,第一步先在 Mac 上启动「备忘录」(或者其他收集的云笔记软件),打开一个已经存在的笔记,输入大段内容,然后迅速打开手机「备忘录」,看看多久可以同步;如果你没同步完,马上输入另一端内容,那最终结果是如何的(基本上属于薛定谔的同步)?
基于此,使用免费的哪些同步服务,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对技术熟悉的用户一样沮丧:

  • iCloud 同步:如果频繁在手机和Mac切换,很容易产生文件冲突或同步内容不一致
  • Dropbox 同步:因为 Apple 对云盘的服务的管理(简单说让各家云盘都使用 Apple 的 File API),最终带来的是和 iCloud 一样的同步体验。
  • Git 同步:这个是最稳妥的同步服务了,但是普通用户望而却步,程序员用起来也不是那么自动化,而且即使配置好了自动化,在某些时候还是可能出现冲突,一旦出现冲突,非程序员即本就废了。

分析下来大家就知道了,官方的 Sync 是最稳定和划算的了。

Read more

八小时听歌制

八小时听歌制

最近总是感到一种困惑:如何能够在当牛马的同时,找到一丝丝生活的快乐感?如何打破这种枯燥无聊的生活循环,为日常带来一些新的活力和期待? 2004年,第一次接触到 Mp3 ,小小的方块,一百首歌,随时随地听歌。那时候我的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源泉是 唱跳 Rap 和打篮球,当时就有一个梦想,如果能一边打篮球一边听歌该有多幸福啊。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硬件限制不在了,当然我身上的硬件(老腰)也不敢打球了,无尽的工作中,迎来了快乐的「八小时听歌制」~~~先介绍我的设备,打造出一个高续航、无干扰(指的是不干扰别人)听歌环境。 最近流行这种夹耳式的真无线耳机,在 Bose 和 韶音之间犹豫了半天,趁着 618 入手了韶音的这款 OpenDots One,有点像女生的耳夹,小小一个夹在耳朵上,即避免了入耳带来的对耳道的伤害,同时还不耽误听到办公室里的八卦(主要是聊工作),这真是理想中的办公耳机。iPod Classic 也非常给力的没有电量焦虑,充一次电能用

By 王掌柜
午休暴汗以及90年代夏天的回忆与思考

午休暴汗以及90年代夏天的回忆与思考

今天北京的温度 34° 属于高温但还没有酷热,临时起意打算进行一次暴汗冒险。 打算围着公司近的一个小树林来上3公里,这样即锻炼了身体,又不用午休了,还能剩下些时间阅读和随便写写。 在于大自然接触的同时,耳边放的是何伟(美国人)写的《江城》这本书。 江城 大概十年前就读过何伟的《寻路中国》,当时的阅读体验不错,他将自己在中国的旅行的所见所思都做了分享,能够从另一个视角看中国的变迁。这本《江城》记录了何伟在1996年作为和平队志愿者,在四川涪陵一所师范学院教英语的两年经历。 这种书有一个专门分类「纪实文学」,他不是小说,但是也有一些演义。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九十年代的中国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碰撞。从他的视角看去,中国人的面貌、思想、行为仿佛都是生动的画面在展示,让我重新思考我真实经历过的90年代。 这几天打算继续暴汗,还会持续把这本听下去(喜马拉雅有) 90年代的夏天 思维跳跃,让我回想起了九十年代的夏天,这里的关键字是九十年代(当然来自何伟老师的《江城》)和夏天。夏天是因为我在小树林散布的时候,一种味道油然而生,说不清楚,但是我总觉得一些感觉

By 王掌柜
逸周闲谈 - 乔布斯传的启示与我的数码生活

逸周闲谈 - 乔布斯传的启示与我的数码生活

逸周闲谈是我尝试了近一年的小专栏,它的内容多来自我日常的间歇式日记积累的内容,最近审查 OmniFocus 才发现好久没更新了,趁着 Craft 新鲜劲还在,更新一波~~~ 阅读 最近集中阅读了《乔布斯传》到《成为乔布斯》,感悟颇多,一些碎片记录在笔记中,今天有机会正好也系统的总结一下,相关碎片笔记: * 乔布斯传笔记 * 成为乔布斯笔记 为什么「乔布斯传」值得反复阅读 我一直反感名人传记的阅读,主要有些传记打着名人的旗号出版,但是内容事实性不高,存在明显的杜撰成分,通常见了名人传记下意识的选择敬而远之。让我改变这一点的正是这本《乔布斯传》。 我其实很早(2004年)就知道 Apple 的 Mac 电脑在设计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在心中深深的刻下了「昂贵」的烙印,从不敢奢想自己能拥有一台 Mac,直到 2010年,这一年对我很重要。 10年自己由 C/S 转码到

By 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