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闲谈 - AI 与未来的产品力量

逸周闲谈 - AI 与未来的产品力量

逸周闲谈又和大家见面了,这是本系列第二篇,今天尝试按照「闲者时间」博客的 Slogan 去写:阅读,写作,效率,发现以及分享一切互联网有趣事物

阅读

Brief 让 AI 生成你的每日简报

Brief,随时掌握新鲜事,为你量身定制,用「人工智能」筛选出精心为你「量身定制」的每日新闻摘要,帮你分离杂乱的信息。

目前产品还处在初期,我订阅了一些主题感兴趣的主题,包括科技、财经、AI 等,可能是因为「新闻源」不多,或者说 AI 还处在训练阶段,从我个人观感上感觉内容不是特别丰富,可能需要等待产品逐步迭代和完善才可以吧。

不过推送内容质量还可以,确实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信息,感兴趣的可以去定制属于自己的「新闻主题」。

打造第二大脑

CleanShot-2023-12-11175618

大名鼎鼎的「生产力行业大佬」 Tiago Forte 的《打造第二大脑》中文版在中国发售了,第一时间在当当网购买了这本书,不为别的,只是想表达自己在生产力管理方面通过书中的核心思想获得的启发和感悟表达感谢。

Tiago Forte 还配了一段「中文发表说明」(估计是AI生成的),但是看着还不错,而且他还介绍自己有 1/4 的中国血统,没想到和中国还挺有渊源。

这本书的内容不用太多介绍,国内外很多「爱好生产力」的人都或多或少通过「打造第二大脑」获益,我也在多篇文章中中用到了其主要思想:

目前在 Obsidian 、备忘录和 Bear 中都是采用「第二大脑」提到的分类方式方式,如图:

CleanShot-2023-12-10233455@2x

FaceID 技术的创造者即将离开苹果

文章来源:《iPhone FaceID 创造者退出苹果公司,原因是该公司力推屏下摄像头

Jonathan Ive 的梦想是: 一个只有屏幕的iPhone,一款放在口袋里的设备,没有像素以外的任何东西。

之前市场上传言 iPhone 在屏幕方面可能有重大突破,指的就是屏下摄像头等技术,文章中提到的 Steve Hotelling 就是 Apple 在屏幕关键技术(FaceID) 的缔造者,Steve Hotelling 在硬件部门也有众多专利发明。他的的离职可能给 iPhone 新技术留下一些不确定的影响。但是我们也要相信,Apple 这样的公司,肯定不会做事情没有备份或 PlanB,敬请期待吧。

向 Macintosh 致敬的 Mini PC

文章来源:《这是一台惊人的迷你电脑,所有的苹果粉丝都应该拥有它

一台向 Macintosh 致敬的 MiniPC ,其中的核心部件应该就是「树莓派」。生产商的理念是,希望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类似设备,它可以作为辅助计算机、用于游戏的模拟器或是一台简单的服务器用于在家庭内及远程时分发内容。

目前已经实现众筹目标,对新产品新玩意儿感兴趣的可以多关注一下。

写作

简单且长期有效的生产力

在写完「逸周闲谈」第一篇《逸周闲谈 - 红与黑》后,就有朋友问我,Bear + Things 的文章什么时候发布?没想到还有人催更,于是赶了一下进度,于是有了这篇《简单且长期有效的生产力》。

单就文章内容来看,算是近期佳作,融合了我近几个月关于「生产力的思考」和实践,所以写完还是花了写时间的。

在文中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提到生产力,我们(我)却总在折腾工具?

围绕这个问题,回顾了自己生产力工具的这些年「折腾史」,再提出了「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使用 Obsidian」这个话题 ,虽然 Obsidian 还会发布很多让我兴奋的功能(例如最近发布的 Properties 实现了将「笔记任务化」的能力),但是我这样不停地研究新功能,不停的发布新文章告诉大家怎样使用新功能,仿佛让自己陷入了一种悖论:

研究生产力效率提升,不应该只是不停地写怎样提高生产力文章,更应该将思考的重心从「术」转移到「道」,即文中提到的「简单且长期有效的生产力」。

如何破局?内容都在《简单且长期有效的生产力》,欢迎阅读。

发现

iA Writer’s “AI Detector”

iA Writer’s “AI Detector”,是著名的「极简 Markdown 编辑器」 iA Writer 在其 7.0 版本中引入的新功能。在目前 AI 写作流行的当下 ,为 Markdown 文件带来了一种「规范」:

这个功能可以明确地标记出「AI生成的内容」,并且透过颜色深浅的变化与作者独立创作的内容形成对比。最重要的是,文章底部会「明确地」显示「AI文字的引用标记」,让读者一目了然。

当然这个标记在 iA Writer 中是不可见的,但是在当你将 Markdown 文件使用「其他编辑器」打开的时候,就会在文章底部看到「AI 文字的引用」,如图:

CleanShot-2023-12-11111842@2x

PS:以上提到的「极简」和「规范」都是对 iA Writer 的赞誉,这款工具是 Markdown 编辑器中的极简代表。就「规则」而言,毋庸置疑, iA Writer 作为 Markdown 的发明者使用的编辑器,由此可见一斑。iA Writer 也是我用过的几乎最符合 Markdown 设计初衷的编辑器(其他 Ulysses、Bear、Obsidian 等都做了自己语法上的优化和界面上的简化)。

当然,iA Writer 也像所有的爱好「极简」的厂商一样,用户的口碑也是褒贬不一,爱的真喜欢,喷得也是喜欢之后由爱及恨。毕竟从用户的角度,总想着好的产品应该让自己用着舒服,而舒服这件事确实非常主观地。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大家可以阅读这篇帖子「iA Writer’s “AI Detector”」,在文中有大量关于功能和极简的**思考和声讨**,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料。

人工智能在软件开发中的未来

Podcast 推荐:《人工智能在软件开发中的未来》,Listen :

Inbal Shani 是 GitHub 的首席产品官,负责领导核心产品管理以及产品战略、营销、开源和社区,包括 GitHub Copilot 的开发。在加入 GitHub 之前,她领导过 Amazon 和 Microsoft 的工程和产品团队。

在今天的讨论中提到以下内容:

  • Inbal在快速变化的人工智能领域所认为的被高估和低估的东西
  • 人工智能驱动的代码生成如何改变软件开发
  • 她对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开发者的看法
  • 软件开发在3到5年内会是什么样子
  • GitHub的产品团队如何运行
  • GitHub的Next团队以及公司如何培养创新文化
  • GitHub的Copilot背后的成功度量标准和哲学

JetBrains AI

AI 扎堆的时代,每家都想出自己的 AI 产品,我想最受期待的无非就是程序员领域了,毕竟接触的早,也愿意动手,而且程序员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避免做重复的事情,所以采用了各种设计模式和范式... 扯远了,今天终于等到了 JetBrains AI 发布。

第一时间排队申请,没几天就通过了(可能是因为我是付费用户?),简单使用下来(基本没用),因为对国内不友好,启动后我就没使用成功过,飞跃长城也不行,我怀疑是因为我的账户被识别出是国内账户?

当然没用我也觉得 JetBrains AI 不会比 GitHub Copilot 强到哪儿去,但是价格一定会上天~~~

Rewind

Rewind 是一款 Mac 平台的「时光机器」,说起时光机大家想到的肯定是 Time Machine 时间胶囊,没错,两个软件都具备「时间回溯」的能力,使用 Rewind 我们可以随时回到任意时间点,并且通过当时的「屏幕截图」回忆当时发生的事(记录的笔记、写的代码、做的操作、回复的消息等)如图:

CleanShot-2023-12-11101651@2x

Rewind 最让我惊艳的两个 Killer Features,第一个是「通过关键字回溯」:

在 Rewind 中可以搜索关键字(技术上是通过 OCR 识别出所有截图中的关键字内容),查找出当时的屏幕截图,这样回溯的方式就不仅仅是靠「时间」这一个维度了。
CleanShot-2023-12-11102910@2x

上图中,先是搜索了关键字 Weekly,然后定位到有关键字的「时间轴」,并高亮出「关键字」所在行,由此帮我们找出回忆。

第二个,「通过 AI 对已经记录的内容进行询问回溯」:

Rewind 提供了一个 AI 能力入口,我们可以通过类似提问「今天我完成了哪些 TODO」,「我今天都跟谁开了会」等获得答案。
CleanShot-2023-12-11103628@2x

上图中我问了一下「昨天我都做了什么」,AI 通过对昨天截图进行分析,给出了如图中的答案,既有内容又有「时间轴链接」。这个功能惊为天人~~~

隐私问题:

我想大家可能更关心的是软件的「隐私问题」,通过查询官网得知,官方承诺所有屏幕和音频录音(没错可以在背景默默录音,然后在你回溯时,在你说过的每一句话中找到关键字)数据都存储在本地,只有用到会议摘要功能和 AI 询问回溯功能,才会把「纯文字」内容发送都服务端进行处理。所以如何使用 Rewind 大家自己判断即可。

CleanShot-2023-12-11104232@2x

不足之处:

  • 价格不太友好,$19/月几乎等于 ChatGPT 的价格了,如果对以上功能没有非常必要的依赖,暂时可以先观望,等价格适中了在考虑。
  • 中文支持不友好,可以搜索和中文提问,但是准确度不高,这个我认为是暂时的,因为从技术角度看,支持中文只不过是模型的方案调整,不涉及技术阻塞点。
  • 性能消耗略大,经过测试在没有插电源的情况下,功耗极其高,我的 M1 芯片2小时大概电量从 80% - 17% 。

其他

订阅审核 2023 版

订阅服务的出发点是在为开发者带来收入的同时,让用户体验到软件的持续升级,理想情况下,这是一种双赢的结果。然而,我注意到当前市场上的许多订阅软件的价格与其所提供的功能并不相称。

关于订阅这件事的值与不值,这本身就是一场大战,各说各有理,但是有一点我还是想指出来:部分订阅软件提供了订阅功能,但是功能迭代上却不能享受到对应的服务

我喜欢的订阅模式是类似「半买断」方式以及「逐次递减」的方式:

  • 半买断:即购买服务满一个阶段(通常是满一年)后,自动获得当前一个用的「当年大版本」,半买断方案我用过的有 Sketch、CleanShotX、Goland 等,都是在订阅满一年后自动获得「大版本」。
  • 主次递减:这种方式典型的还是 JetBrains,你只要每年都订阅,就会享受到「逐年递减的价格」,虽然软件本身很贵,但是从软件带来的收益上,以及我最终获得的服务上,我是认可的,以 JetBrains Goland 为例,持续购买了 3年后,正好最后一个版本是 Goland 支持 Apple Silicon 的第一个大版本,再此之后就没有订阅付费了,到现在用的非常满意。

「订阅制」是一个让人又恨又爱的存在,作为用户的我们,应该定期对自己的订阅服务做一次梳理,留下最合适的,去掉最不值的。以下是我在 2023 年底梳理后的结论。

Reader

优秀的阅读器应用,费用 $95.88 ≈ 668元/年,最终退订

Reader:在产品刚有雏形的时候我就在关注它,当 Reader 推出一段时间并且试用了一段时间,我就果断付费。Reader 的功能非常惊艳,为「阅读这件事」提供了优秀的「一站式阅读服务」:

  • 支持浏览器扩展、App 分享、Email、Twitter 转发等多种方式将文章添加到 Reader。其中导入 Twitter 内容时,可以自动将多条连续 Twitter 整理成一篇文章(这个最棒)。
  • 支持 RSS 订阅文章到 Reader,此功能基本等同于一个 Web RSS 阅读器。
  • Reader 提供优秀的「阅读」功能,在 Web 页面中实现了非常稳定的功能和非常优雅的排版,而这应该算是 Reader 的 Killer Features
  • 支持在 Reader 中阅读并高亮和评论文章,类似很多稍后读服务提供的 Pro 级功能。
  • 支持将文章摘要(高亮和评论)自动导入到 Obsidian 等平台。

总之,Reader 是一款让人感到惊艳的「阅读器应用」,但是最终在今年的「订阅审查」中,我决定「不再续订」,原因:

  • Reader 的订阅价格太高,每月 7.99 美金,一年高达 $95.88 ≈ 668元/年,虽说同时提供了 Reader 和 Readwise(同一家出品的非常优秀的「将互联网上所有摘录汇总在一处」的服务)的 Pro 功能,但是还是觉得价格偏高。
  • Reader 个人的使用频率不值这个价格,一开始还能做到每天阅读,后来发现我就从来没有清空过「阅读列表」,这也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压力。

替代方案:参考前文「简单且长期有效的生产力」,最后选择使用如下简单且稳定的服务替代之:

  • GoodLinks:稍后读应用,Apple 平台优秀的稍后读应用,支持通过浏览器扩展、iOS 分享等方式将文章加入到「稍后读列表」中,还支持 iCloud 同步 、离线阅读等功能,作为一款「稍后读」服务,稳定有效,没有额外地功能,一次性买断。
  • News Explorer(或 Reeder):Apple 平台优秀的 RSS 阅读器,支持 RSS 订阅和导入,优雅地设计、稳定的服务,同时针对「阅读」提供了详细的字体、字号、样式等设置功能。另外也可以选择 Reeder5 这款同样以设计优雅著称的 RSS 阅读器。

Apple Music

完全没有广告的,对用户零打扰的音乐服务。10元/月,继续订阅

Apple Music 用过应该的都说好,虽然 App 本身的功能和体验不如 Spotify 等软件,但是仅就「听歌」这件事 Apple Music 没的说,便宜量又足:

  • 高品质音乐,配合 Macbook Pro M1 系列的「高阻抗耳机输出」和一系列工具,应该是比较实惠的听无损音乐的组合了。当然 iPhone 也可以无损,不过要搭配小尾巴。
  • 搭配 Apple 自家的耳机(AirPods Pro/Max),可以体验到无与伦比的「空间音频」,听歌的时候享受到身临其境的美妙境遇

Spotify

在曲库和 App 设计体验两方面均超越 Apple Music。240元/年,渠道需要自己搞定。继续订阅

Spotify 2023 年的听歌榜单出来后,毫无意外的「最受欢迎歌手」还是那三个老男人:陈升、李志、周杰伦,而这也是我是用 Spotify 的最主要的原因(谁让那两个老男人的歌国内都听不到了呢)。

另外还有几点是我喜欢 Spotify 的原因:

  • Spotify 的推荐机制,这也是它比 Apple Music 厉害的地方(Apple Music 提供的是官方推荐,品味够高,但也容易曲高和寡)。Spotify 会根据个人口味精准推荐,现在我每周一最大的快乐就是第一时间查看和收听「每周新发现」歌单。
  • Spotify 的设计品味也比 Apple Music 高出一截,特别是移动端,个人认为是目前的音乐 App 天花板。
  • 智能歌单(Pro 会员功能),某天偶尔发现的功能,当打开一个歌单的时候,Spotify 会在歌单最底部根据当前歌单的歌曲,推荐相似歌曲,这个精准度非常高,举个例子,我创建了一个「开车不困歌单」,都是一些老歌,然后拉到歌单底部, Spotify 提供的推荐也基本都是我的「漏网之鱼」,闭眼将之加入歌单都不带错的。

iCloud

Apple 全家桶必用服务,200G 全家共享存储照片目前还够用。21元/月,继续订阅

iCloud 不用多介绍了,Apple 全家桶必用服务,而且作为一个稳定的「照片同步」服务,还是一个字「便宜量又足」。

iCloud 的另一个妙用就是当作「同步云盘」,如果有多个设备的话,iCloud 是一个可以稍微比肩 Dropbox 的存在,虽然在稳定性和功能实用性上还有较大差距,但是其「便宜量又足」实在是没的选。

AgentNEO

飞跃长城服务,常年使用随贵但稳, 240/年赶上活动充值还能打折,继续订阅

没太多可说的,比它便宜的,比它稳定的都有,而我选择继续订阅只有一个原因:稳定,这些年没给我我添过任何麻烦,足以。

Typlog

在 Blog 和 Podcast 圈子里小有名气的 Blog 托管服务, $60 ≈ 418元/年,最终打算退订

用了好多年的 Blog 服务商,本身服务没什么问题,也用的极其稳定,你要问我一个懂技术的人,怎么会不自己搭一个,我的原因也很简单:懒。

之所以不打算继续使用了,完全是我想折腾了,最近买买买,入手了 99元买了个阿里云服务(承诺续费原价),所以打算折腾一下,也当练练手了。

blog 服务打算使用 Ghost,功能和 Typlog 一样(应该就是基于 Ghost 二次开发的🤣),现在已经搭建完毕,下一步有些麻烦,这里做个记录:

  • 买一个域名,备案到阿里云。
  • 将老的 Blog 文章导入到阿里云。
  • 将老的 Blog URL 路由到阿里云,访问地址不变。
  • 将老的域名备案到阿里云。
  • 新域名备案成功停用新域名。

生命在于折腾~~~

Apple Developer

Apple 平台开发者必开服务,没的选,668元/年,继续订阅

为了发布 Mac版本 + iPad 版本的 obsidian-highlighter,第一年忐忑的续费(怕收不回成本),实际算了一下,每年是可以 Cover 住,所以如无意外继续续费,直到不能 Cover 为止。

Read more

生命中的再见与再也不见

生命中的再见与再也不见

生命中的许多人,再见之后就是再也不见。 早上出门前无意中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手机去邻居家找假期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只听见视频中妈妈说:孩子,他已经回去了,只能来年在玩了(大家都懂得,只有过年才回家)。视频中的孩子失望的眼神,手里拿着好不容易从爸妈那里给的手机(打算加小伙伴的微信)...... 可以想象,明年能否再见到小伙伴都是未知数,因为他们都还是孩子,他们的见面完全在大人的意愿,而大人肯定不会把他们的见面当作最高优先级安排。 在我们的生命中许多时候,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即使是小孩子,该告别的时候也应好好告别 小时候每年暑假,我常去大姑家玩,因为大姑家有一个侄子和侄女,我可以和他们玩到一块。大概是五年级,我去大姑家过暑假,认识了一个一般大的小伙伴,名字我已经忘了,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把我领到他家,看床底下有很多零钱,他主动拿出来一些钱请我去小卖部(我虽然城里来的那会儿也没零钱),我们聊得什么,玩的什么我都已经忘了,只记得那个夏天很开心,每天都不想回家。 暑假好像结束的非常突然,完全没有印象怎么回城的。小孩子的伤感是非常快的,没几天就忘了这个小伙伴。第二年暑假,再去

By 王掌柜
我为什么喜欢使用 Mac

我为什么喜欢使用 Mac

40 年前,Macintosh 彻底改变了我们使用电脑的方式,将用户所需的一切都整合到了一个隐喻的桌面上,从此进入了个人电脑的鼎盛时代。 提到 Mac,在中文的舆论环境中依然会让人联想到如下词汇:装X、星巴克气氛组、白领、程序员等等,所以这里提到 Mac,可能会有不好的联想,但是我相信在我的 Blog 读者中应该不应该存在如此误会,提到 Mac 应该能够想到指定的是 Apple 公司出品的 Mac 系列电脑它包括 MacBook Air、MacBook Pro、iMac、Mac Mini、Mac Pro。 想聊这个话题,是因为在 Twitter 上看到了 Apple CEO @Tim Cook 发的一篇推文,提到 Mac 已经有40 年历史了,并且盛赞了Mac 给个人电脑行业带来的改变和创新,

By 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