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2 - 斯多葛练习,哲学的看待自信

vol.02 - 斯多葛练习,哲学的看待自信

简单的斯多葛练习

人类痛苦的一大来源就是「不可控但又想有所得」,许多人陷在这个「迷局」里不自拔。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作为一名「极客」更习惯找一些「简单的方法论」去解决问题。

C Chakrapani 博士(《The Stoic Magazine | 斯多葛》杂志主编)在文章《The Trichotomy Fallacy. The Stoic dichotomy | by C Chakrapani | Stoicism —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 | Medium》提到了「三分法假说」举的例子:

我可以选择不生气,我可以完全控制它。
火车已经离开了车站,我无法控制它。
我有一个比赛即将到来,我可以赢得它,我对他有部分控制权

斯多葛学派或主义内容很庞杂,其中有一个核心主题「控制」,我们「能控制什么」我们「不能控制什么」?

推荐一个简单的「斯多葛练习」:

处理你能控制的事情,并对其他的事情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只要提醒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控制,哪些方面不可以控制,就会让人大开眼界。

这是 2021 年最让我「醍醐灌顶」的一句话,我自己在许多事情上陷入前文提到的「迷局」,总是想着都解决掉,但是总是受到各种打击,在看到这句话后,我突然「开窍了」是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做到所有事情面面俱到,而认清这件事,专注去做自己能做到的,就这么简单。

2022 年初,许多人选择在这个时间进行年终总结和规划,何不趁这今天看到这篇文章之际,试着「只处理自己能控制的事」去规划,例如:

工作中:

  1. 我能做 xxx,所以重点控制它并高效落地。
  2. 我不能做 xxx,所以忽略它否则还是照样纠结一年,没有产出。

生活中:

  1. xxx 是我不擅长的事,减少这方面投入。
  2. xxx 是我可以控制的事。

业余:

  1. xxx 是我可以落地且控制的事
  2. xxx 是我不可控制的事,早日放弃幻想,不要浪费时间。

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宏伟事业」,但是至少会让我们开心的面对生活。

自信

给大家推荐一期 Podcast :「 用哲学的角度看“自信” - 哲学真的有帮我理解人生吗? | 小宇宙 - 听播客,上小宇宙」。UP 主对「哲学」的解读非常有干货却又不枯燥,感兴趣的可以关注。

这一期主要聊「自信」:

我们很多时候不自信是因为「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很离奇吧,「自信」其实反映你自己认为你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

特别是我们东方人,比较内敛过于「谦虚」,虽然会让我们显得比较「沉稳」,但是却很容不自信。

自信的产生

自信跟自我怀疑有很大关系
- 存在主义:法国二十世纪哲学流派。萨特说: 他人即地狱
- 他人对我们的自我认知产生了影响(自我怀疑)。
- 他人即痛苦:消除自我怀疑,要无视他人。

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看自己的方式是「提前预设了别人怎么看自己」,这会产生「自卑或不自信」。

怎么增加自信

首先你要知道几点:

  • 别人跟你是一样的,别人的人生一样充满着仿徨、无奈、无知、破碎和悲伤,所有人都一样,你不是一个人。
  • 蒙田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有些粗俗):国王和哲学家都会拉屎,女士也会。生而为人,都会吃饭拉屎,没什么差别,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 Alain de Botton (英国哲学家、作家):当你看一个人的时候,其实是以对方想要给你表现给你的样子去看。 也就是你永远无法看清一个人。
  • 当你觉得自己很垃圾的时候,你要知道其他人也有这样的时刻。每个人都会这样。
  • 苏格拉底:我让其他人感到懵逼,不是因为我很清晰,而是因为我就是一个懵逼的人。
  • 你永远看不清一个人,每个人都是将自己想让你看到的形态表现给你(哪怕是自己的孩子)

明白这些基础上我们在掌握一些「增加自信的方法」:

  • 推荐 TED 演讲:提升自信的技巧(The skill of self confidence | Dr.lvan joseph | TEDxRyersonU)
  • 练习,重复的去做一件事,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喜欢篮球但是不会「三步上篮」,于是就重复的练,不停地练,终于有一天在球场上使出了「三步上篮」,从此在球场上获得了自信。
  • 要有自己的「自我鼓励」方式,正确的方式。例如,今天摸鱼看了王掌柜的 Newsletter ,你不要感到「懊恼」,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可以试着用「我是将时间投资在了其他事情上」之类的方式鼓励自己,而不是总是「给自己压力」。

最后

这是第二期 Newsletter ,感谢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我,虽然我不会保证时间,但是我可以保证质量,都是我自己的所思所想,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可以在 TelegramTwitterinstagram 等渠道关注我,获取更多有意思的讯息。

Read more

最好的纠结和最佳的选择

最好的纠结和最佳的选择

喜欢这种打破信息茧房的内容,趁着十一假期,收拾自己的阅读器,发现了一个网页「Blogging Platforms」,介绍了很多 Blog 托管平台,顺便也发现了很多优秀的个人 Blog,刚刚阅读了这篇《Why I'm Ditching the "Best" Things for the Right Things — Quiet Habits | 为什么我要放弃「最佳」选择,追求真正合适的东西》,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以下是文章的部分摘抄: * 在我大多数青少年和成年生活中,我几乎对寻找“最佳”事物产生了痴迷。无论是最好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相机,还是笔、笔记本、博客网站和应用程序,种类繁多。 * 在某些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但并不总是如此。如果最好的选择总是正确的选择,为什么市场上会有这么多品牌、企业、应用和服务,它们宣传的内容相似,却都声称自己是最好的呢?

By 王掌柜
逸周闲谈 - 探索孤独的智者与奇幻世界的魅力

逸周闲谈 - 探索孤独的智者与奇幻世界的魅力

本期《逸周闲谈》分享了重读《黑客与画家》和《霍比特人:插图详注版》的心得,探讨了孤独作为成长的一部分以及托尔金创作的真实感。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如何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个人经历和阅读体会,探讨独立思考的价值和文学作品的深远影响,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思考,邀请读者共同探索知识与人生的深层意义。

By 王掌柜
生命中的再见与再也不见

生命中的再见与再也不见

生命中的许多人,再见之后就是再也不见。 早上出门前无意中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手机去邻居家找假期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只听见视频中妈妈说:孩子,他已经回去了,只能来年在玩了(大家都懂得,只有过年才回家)。视频中的孩子失望的眼神,手里拿着好不容易从爸妈那里给的手机(打算加小伙伴的微信)...... 可以想象,明年能否再见到小伙伴都是未知数,因为他们都还是孩子,他们的见面完全在大人的意愿,而大人肯定不会把他们的见面当作最高优先级安排。 在我们的生命中许多时候,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即使是小孩子,该告别的时候也应好好告别 小时候每年暑假,我常去大姑家玩,因为大姑家有一个侄子和侄女,我可以和他们玩到一块。大概是五年级,我去大姑家过暑假,认识了一个一般大的小伙伴,名字我已经忘了,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把我领到他家,看床底下有很多零钱,他主动拿出来一些钱请我去小卖部(我虽然城里来的那会儿也没零钱),我们聊得什么,玩的什么我都已经忘了,只记得那个夏天很开心,每天都不想回家。 暑假好像结束的非常突然,完全没有印象怎么回城的。小孩子的伤感是非常快的,没几天就忘了这个小伙伴。第二年暑假,再去

By 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