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 Obsidian 02:基础设置篇

玩转 Obsidian 02:基础设置篇

Obsidian 是一款非常优秀的「现代化」笔记管理工具,因其快速的功能迭代和优秀社区活跃度,成为了近期较为热门的笔记软件之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体验,认为 Obsidian 已经具备了成为「主力笔记管理软件」的能力,并陆续将自己的笔记迁移到 Obsidian 上进行管理。

Obsidian 和其他常见的「笔记软件」有什么不同,它具备哪些优势,以及想要用好 Obsidian 有哪些「方法论」,我在上一篇文章《玩转 Obsidian |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中有过详细的阐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先翻过去了解一下。

由于后续我打算持续更新「玩转 Obsidian」系列文章,所以迫切需要一篇「关于基础设置和使用介绍」的入门级介绍文章,于是有了本篇。

碍于篇幅,我不可能将所有的功能都罗列出来,本篇「只适用于快速上手体验」,文中介绍的是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设定和使用方法。如果想了解 Obsidian 的所有功能特点,Obsidian 官方非常贴心的提供了帮助文档《Obsidian Help》,同时为了方便大家进行「交互式」体验其功能,Obsidian 还内置了「Obsidian Help」仓库,并且以上两个文档都会得到官方的持续更新,大家可以选择任意方式进行阅读。

PS:本篇文章基于 Obsidian v0.9.10 版本。

Obsidian 的基本使用

大家可以去 Obsidian 官网下载对应的客户端,由于使用了跨平台的「前端技术」,Obsidian 同时支持多个「桌面平台」的使用1,当你安装好 Obsidian 后,我们就可以简单的设置并使用它写笔记。

新建仓库

Obsidian 支持「仓库」概念,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个人笔记」和「工作笔记」创建不同的仓库,这样他们之间的内容互不影响,当然一切都是自由的,你可以任意创建属于自己的「仓库」。

PS:如果我们设置仓库的存储目录为「云盘」的时候,Obsidian 就具备了「云同步」的能力。

Obsidian 的基本布局

Obsidian 的布局比较直观,如下图一些基本的操作和入口我已经标注出来,这里大家只需要做下了解:

新建笔记

Obsidian 支持多种创建笔记方式,最简单的就是使用快捷键「CMD + N」2,也可以在「资源管理面板」中点击「新建笔记」按钮。

通用设置

以下将介绍 Obsidian 的通用设置,包括主题设置、标签管理、编辑模式 VS 预览模式、命令模式、工作区管理等。

主题设置

由于 Obsidian 使用了前端技术,理论上通过 CSS 技术可以实现各种样式和布局,在 Obsidian 中设置「样式」也非常简单。

  1. 第一步,开启「自定义主题」插件
  1. 第二步,选择符合自己的主题。


PS:作者使用的主题是「Pisum」,如果打不开「主题样式」列表,可能遇到了不可翻越的墙,可以去 Github 搜索「Obsidian」关键字查找。

附件存储设置

Obsidian 支持在笔记中插入图片和音频等「附件」,为了方便管理我们的仓库,可以单独设置「附件」的存储目录,这样就不会和文件都散落在仓库中。

标签管理

Obsidian 支持标签管理,如果需要使用首先要开启「标签面板」。


当我们在文章任意地方通过 #标签名称 插入标签后,就可以在「标签面板」中看到所有仓库中的标签。

编辑模式 VS 预览模式

编辑模式,指的是在 Obsidian 中新建或打开笔记时,笔记处于「编辑」状态,此时我们可以直接输入 Markdown 语法进行编辑。
由于 Obsidian 不支持「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模式,所以我们需要进入「预览模式」才可以看到我们笔记真实的样式,下图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对比:

进入「预览模式」的方式常见的几种如下:

  1. 通过快捷键切换 CMD + E
  1. 菜单栏按钮切换


PS: 点击上图按钮时如果同时按下 CMD 键,会在右边打开新的笔记面板展示「预览模式」。

命令模式

Obsidian 也向大多数智能笔记工具一样具备「命令模式」,同样使用「CMD + P」打开命令面板,从中可以选择各种命令,如果想要查看各种命令的中文名称,可以去「仓库管理面板」切换到「中文」查看:

工作区管理

工作区指的是,Obsidian 会把当前打开的多个「笔记页」、「右侧扩展区域」和「Backlinks For XXX」等全部面板的「加载打开」状态等当做一个「工作区」。我们可以任意保存和加载工作区。

工作区带来的好处,当我们同时处理各种笔记的时候,具备了「一键还原现场」的能力,方便我们快速进入「心流状态」3,避免我们被各种事情所打扰,迟迟不能进入状态。

使用工作区的话,首先开启「Workspaces」插件,就可以看到「工作区」操作入口了,如图:

**保存「工作区」:**我们可以在 Obsidian 的任意界面,点击上图中「工作区操作入口」的按钮,打开「工作区管理面板」进行保存:

**加载「工作区」:**我们可以在 Obsidian 的任意界面点击上图中「工作区操作入口」的按钮,打开「工作区管理面板」进行加载操作:

模板输入

在使用笔记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重复输入的内容,比如会议纪要的模板,此时我们可以使用 Obsidian 的「模板输入」功能,创建好「模板」后,就可以是实现「快速输入模板」的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开启模板插件


设置模板目录和格式


创建模板文件


使用模板

超链接使用

Obsidian 支持多种「超链接语法」,这些功能也是「现代笔记管理」的必备技能。几种常见的语法如下:

  • 双向链接:[[Note Name]]
  • 话题引用:[[Note Name #header]]
  • 别名引用:[[Note Name |Alias]]
  • 嵌入引用:![[Note Name]]
  • 块引用:[[Note Name ^]]

超链接语法 - 双向链接

「双向链接」的语法为[[Note Name]],在前文中已经简单介绍过它的使用,下边是关于「双向链接」的详细介绍。
「双向链接」指的是在笔记 A 中通过输入 [[笔记 B]] 后,使得笔记 A 和笔记 B 建立了链接关系,如下:

  1. 在笔记A 中可以看到它和 [[笔记 B]] 有关系,同时在笔记 A的「预览模式」下,鼠标经过[[笔记 B]] 时,可以弹出笔记 B 的「缩略视图」,同时点击 [[笔记 B]] 后也可以打开笔记 B的编辑页面。

PS:想要看到笔记 B 的「缩略视图」需要开启「Page Preview」插件。


2. 在笔记 B 中可以通过「Backlinks For 笔记B」看到都有哪些笔记和自己建立过「双向链接」。

PS:「Backlinks For 笔记B」的打开方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通过快捷键或者菜单按钮。

超链接语法 - 话题引用

在 Obsidian 中,由于 Obsidian 支持 Markdown 标记,我把用 # 标记的内容称为「话题」,如下图,「### English」和「### Chinese」就是两个「话题」:


话题引用的语法是[[Note Name #header]],即在使用「双向链接」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输入的「笔记名称」后边输入笔记中的「话题」,这种「双向链接」的添加方式称为「话题引用」如图:


「话题引用」带来的好处是,当我们在「预览模式」下,鼠标经过「双向链接」时,弹出的「缩略视图」中只展示 #话题 所包含的内容(最新版本不再展示全文),并且点击「双向链接」也会直接跳转到对应的话题所在行。

超链接语法 - 别名引用

别名引用的语法是[[Note Name | Alias]],即在使用「双向链接」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输入的「笔记名称」后边输入一个「别名」,这种「双向链接」的添加方式称为「别名引用」。

别名引用带来的好处是,可以更准确的「表述」我们在原笔记中输入「双向链接」时想表达的意思。

超链接语法 - 嵌入引用

嵌入引用的语法![[Note Name]],即在使用「双向链接」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双向链接」前边输入一个!(叹号),这种「双向链接」的添加方式称为「嵌入引用」。

嵌入引用带来的好处是,我们无需跳转,直接在原笔记中查看到被引入的「新笔记」。

超链接语法 - 块引用

块引用的语法 [[Note Name ^]] ,既在使用「双向链接」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双向链接」的后边输入 ^ ,此时我们可以将被链接的笔记中的某一行(包括它的从属段落)引入到当前笔记中。这种方式成为「块引用」。

块引用带来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将一篇笔记中的「某个段落」引入到当前笔记中,结合「别名引用」更容易帮我们表达它的意思,如图:

总结

本篇作为「玩转 Obsidian」的基础入门介绍,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使用它,也是得力于开发者持续不断的迭代更新,我个人非常喜欢 Obsidian ,并打算长期使用并体验,后续会我也会持续更新「玩转 Obsidian」系列文章,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玩转 Obsidian」系列会持续更新「如何使用 Obsidian 进行知识管理」,对此系列感兴趣可以在以下渠道找到相关文章:

玩转 Obsidian 系列目前包括文章:

可以在 TwitterTelegram 等渠道关注我,获取更多有意思的讯息。

目前 Obsidian 移动端还不支持,如果你使用的是 iOS 平台,推荐使用 1Writer 这款软件加载 Obsidian 的目录进行使用。

文章以 Mac OS 为主,Windows 可以将快捷键中的 CMD 对应成 Ctrl

心流状态,我在《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居心地》文章中提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看。

Read more

生命中的再见与再也不见

生命中的再见与再也不见

生命中的许多人,再见之后就是再也不见。 早上出门前无意中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手机去邻居家找假期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只听见视频中妈妈说:孩子,他已经回去了,只能来年在玩了(大家都懂得,只有过年才回家)。视频中的孩子失望的眼神,手里拿着好不容易从爸妈那里给的手机(打算加小伙伴的微信)...... 可以想象,明年能否再见到小伙伴都是未知数,因为他们都还是孩子,他们的见面完全在大人的意愿,而大人肯定不会把他们的见面当作最高优先级安排。 在我们的生命中许多时候,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即使是小孩子,该告别的时候也应好好告别 小时候每年暑假,我常去大姑家玩,因为大姑家有一个侄子和侄女,我可以和他们玩到一块。大概是五年级,我去大姑家过暑假,认识了一个一般大的小伙伴,名字我已经忘了,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把我领到他家,看床底下有很多零钱,他主动拿出来一些钱请我去小卖部(我虽然城里来的那会儿也没零钱),我们聊得什么,玩的什么我都已经忘了,只记得那个夏天很开心,每天都不想回家。 暑假好像结束的非常突然,完全没有印象怎么回城的。小孩子的伤感是非常快的,没几天就忘了这个小伙伴。第二年暑假,再去

By 王掌柜
我为什么喜欢使用 Mac

我为什么喜欢使用 Mac

40 年前,Macintosh 彻底改变了我们使用电脑的方式,将用户所需的一切都整合到了一个隐喻的桌面上,从此进入了个人电脑的鼎盛时代。 提到 Mac,在中文的舆论环境中依然会让人联想到如下词汇:装X、星巴克气氛组、白领、程序员等等,所以这里提到 Mac,可能会有不好的联想,但是我相信在我的 Blog 读者中应该不应该存在如此误会,提到 Mac 应该能够想到指定的是 Apple 公司出品的 Mac 系列电脑它包括 MacBook Air、MacBook Pro、iMac、Mac Mini、Mac Pro。 想聊这个话题,是因为在 Twitter 上看到了 Apple CEO @Tim Cook 发的一篇推文,提到 Mac 已经有40 年历史了,并且盛赞了Mac 给个人电脑行业带来的改变和创新,

By 王掌柜
逸周闲谈 - AI 与未来的产品力量

逸周闲谈 - AI 与未来的产品力量

逸周闲谈又和大家见面了,这是本系列第二篇,今天尝试按照「闲者时间」博客的 Slogan 去写:阅读,写作,效率,发现以及分享一切互联网有趣事物。 阅读 Brief 让 AI 生成你的每日简报 Brief,随时掌握新鲜事,为你量身定制,用「人工智能」筛选出精心为你「量身定制」的每日新闻摘要,帮你分离杂乱的信息。 目前产品还处在初期,我订阅了一些主题感兴趣的主题,包括科技、财经、AI 等,可能是因为「新闻源」不多,或者说 AI 还处在训练阶段,从我个人观感上感觉内容不是特别丰富,可能需要等待产品逐步迭代和完善才可以吧。 不过推送内容质量还可以,确实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信息,感兴趣的可以去定制属于自己的「新闻主题」。 打造第二大脑 大名鼎鼎的「生产力行业大佬」 Tiago Forte 的《打造第二大脑》

By 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