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目录到信息泛滥

从全球目录到信息泛滥

几年前用过一款产品叫轻单,产品功能不复杂,在网站上你可以找到各种清单,比如「机器学习必读清单」,「古典音乐入门清单」,后来延伸到一切可以用「列表」表示的内容都可以放到「轻单」里。有段时间我比较喜欢用这款产品,持续关注跟「科技」跟「技术」相关的清单。

其实我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清单,打开 OmniFocus 看到「任务清单」,打开 Evernote 看到「旅游清单」,「2017 阅读清单」,「2018 电影清单」等。以至于我经常会产生「为什么时间总是不够用」这种看起来比较「装 X」 的想法。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头条、微信、知乎、微博、论坛等充斥着我们的碎片时间,只要你想,用他们填满你一整天时间都没问题。可如果真这么干了你会发现好像一天什么也没干。想一下如果你读了一天的头条新闻,睡前你想想你还记得什么?

当然问题不是那么绝对,我想表达的是今天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的精力有限,「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在无限的信息里找到自己想要的」,已经是迫切需要具备的技能了。

全球目录和信息泛滥

《全球目录》这本书我是在「一天世界」1 的通讯录中了解到的,简单说它是一本创办于 1968 年的知识类百科图书,书中列出了那个年代如果你要生活需要掌握的各种技巧和技能,比如如何种植土豆?如何盖房子?如何安装计算机,等等知识。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本书肯定很过时了,甚至许多技能和知识都没有用了,但我们今天不是聊它的内容,今天想借着全球目录聊聊如何有效的获取「知识」这件事。

全球目录它展现知识的模式和我们今天的阅读方式不太一样,今天我们的阅读方式从上到下,最好是不受打扰的阅读,我们暂且称之为「瀑布流专注模式」,而全球目录的阅读模式是平铺开的,内容和内容交错在一起(想象一下在 PC 的桌面平铺开所有程序窗口的样子),我们暂且称之为「平铺散列模式」。

「瀑布流专注模式」 VS. 「平铺散列模式」

这两种模式应该说各有利弊,我的理解是:

  1. 如果是对一段明确的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推荐使用「瀑布流专注模式」 。
  2. 如果是内容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的内容,推荐使用「平铺散列模式」进行阅读。

回到上文提到的问题:

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在无限的信息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我的答案是尽量进行「平铺散列模式」阅读,原因很简单,我们今天处于信息过载时代,我们周边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在这个时代,如果你想比别人更快的找到想要的信息,就不得采用「多渠道」、「多线程」的接收信息。这种模式下传统的「瀑布流专注模式」已经不能应对,它只适合我们找到对的内容后进行深入阅读。

而我们进行「平铺散列模式」阅读时,不是简单的铺开就好,有一项技能是必备的那就是「过滤」。

如何进行有效的过滤

这个话题比较大了,我也是近两年有了点感悟,在我看来,如果你做「知识管理」2,就不可避免的接触到「过滤」,因为收集知识看起来容易得多,但是如果不做整理,那么「检索知识」就成了知识管理的最大的敌人。

简单总结一下我的过滤是如何实现的:

  1. 善用「标签系统」。
  2. 尽量使用能自己掌控的知识摄取渠道。

善用标签系统

我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标签过滤系统,它有一定的层级,层级之间使用序号区别的。而且这套标签系统我会在所有知识管理的工具中使用,比如印象笔记,比如 Pinboard,比如 Pocked,甚至用 Ulysess 写作我也会使用标签系统进行过滤。

这样我无论是在哪个环境,只需要记住一套规则,我都可以快速高效的过滤出我想要的信息。

尽量使用能自己掌握的知识摄取渠道

理解这句话也不难,我们常用的知识摄取渠道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等,这些渠道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而我们无论是从精力上还是知识面上,都只能获取一部分信息,想要自己掌控就要善用过滤规则。

以知乎为例,知乎上我们关注了话题和感兴趣的点之后,它就会源源不断的推送各种相关文章,以我们的精力全部看完是不可能的。这时候就要善用「过滤」了,我的方法是使用 RSS 订阅知乎文章。

没错 RSS 这个老古董还活着,它活着就证明使用它的人还很多,RSS 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做到自己掌控订阅的信息。通过订阅不同的信息源,添加不同的过滤规则,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真正做到有效的时间找到自己最有效的知识。

我使用 inoreader 的 RSS 服务,它的优点是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规则过滤」功能,这里并不是简单的关键字过滤,它还支持正则表达式,支持时间规则,通过将这些条件的有效的组合,完全可以搭配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订阅服务。

这里推荐一套我自己在用的 RSS 服务:

  • RSS 服务使用 inoreader,制定过滤规则,匹配出有效的数据。
  • 阅读器使用 Reeder,跨平台同步阅读,简约的设计风格,优雅的阅读体验。

最后

既然已经处在信息过载的社会,既然精力有限,那我们就把重点调整到「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在无限的信息里找到自己想要的」这一实际有用的话题上,想办法提高效率,找到最有效的服务和工具,为此花费多大的心血也是值得的。这是我刚刚为我不停的体验新服务,折腾新工具找到的合理的理由。

一天世界,由前《IT公论》的主播「不鳥萬如一」先生创办的播客节目(Podcast),通过范用播客型客户端都可以订阅收听,如果你加入会员可以收到会员通讯录。

知识管理,一套将「知识点」有效的进行收集、整理、归纳的方法论。它的核心观点是收集知识要快捷,整理知识要有效,检索知识要清晰。

Read more

八小时听歌制

八小时听歌制

最近总是感到一种困惑:如何能够在当牛马的同时,找到一丝丝生活的快乐感?如何打破这种枯燥无聊的生活循环,为日常带来一些新的活力和期待? 2004年,第一次接触到 Mp3 ,小小的方块,一百首歌,随时随地听歌。那时候我的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源泉是 唱跳 Rap 和打篮球,当时就有一个梦想,如果能一边打篮球一边听歌该有多幸福啊。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硬件限制不在了,当然我身上的硬件(老腰)也不敢打球了,无尽的工作中,迎来了快乐的「八小时听歌制」~~~先介绍我的设备,打造出一个高续航、无干扰(指的是不干扰别人)听歌环境。 最近流行这种夹耳式的真无线耳机,在 Bose 和 韶音之间犹豫了半天,趁着 618 入手了韶音的这款 OpenDots One,有点像女生的耳夹,小小一个夹在耳朵上,即避免了入耳带来的对耳道的伤害,同时还不耽误听到办公室里的八卦(主要是聊工作),这真是理想中的办公耳机。iPod Classic 也非常给力的没有电量焦虑,充一次电能用

By 王掌柜
午休暴汗以及90年代夏天的回忆与思考

午休暴汗以及90年代夏天的回忆与思考

今天北京的温度 34° 属于高温但还没有酷热,临时起意打算进行一次暴汗冒险。 打算围着公司近的一个小树林来上3公里,这样即锻炼了身体,又不用午休了,还能剩下些时间阅读和随便写写。 在于大自然接触的同时,耳边放的是何伟(美国人)写的《江城》这本书。 江城 大概十年前就读过何伟的《寻路中国》,当时的阅读体验不错,他将自己在中国的旅行的所见所思都做了分享,能够从另一个视角看中国的变迁。这本《江城》记录了何伟在1996年作为和平队志愿者,在四川涪陵一所师范学院教英语的两年经历。 这种书有一个专门分类「纪实文学」,他不是小说,但是也有一些演义。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九十年代的中国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碰撞。从他的视角看去,中国人的面貌、思想、行为仿佛都是生动的画面在展示,让我重新思考我真实经历过的90年代。 这几天打算继续暴汗,还会持续把这本听下去(喜马拉雅有) 90年代的夏天 思维跳跃,让我回想起了九十年代的夏天,这里的关键字是九十年代(当然来自何伟老师的《江城》)和夏天。夏天是因为我在小树林散布的时候,一种味道油然而生,说不清楚,但是我总觉得一些感觉

By 王掌柜
逸周闲谈 - 乔布斯传的启示与我的数码生活

逸周闲谈 - 乔布斯传的启示与我的数码生活

逸周闲谈是我尝试了近一年的小专栏,它的内容多来自我日常的间歇式日记积累的内容,最近审查 OmniFocus 才发现好久没更新了,趁着 Craft 新鲜劲还在,更新一波~~~ 阅读 最近集中阅读了《乔布斯传》到《成为乔布斯》,感悟颇多,一些碎片记录在笔记中,今天有机会正好也系统的总结一下,相关碎片笔记: * 乔布斯传笔记 * 成为乔布斯笔记 为什么「乔布斯传」值得反复阅读 我一直反感名人传记的阅读,主要有些传记打着名人的旗号出版,但是内容事实性不高,存在明显的杜撰成分,通常见了名人传记下意识的选择敬而远之。让我改变这一点的正是这本《乔布斯传》。 我其实很早(2004年)就知道 Apple 的 Mac 电脑在设计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在心中深深的刻下了「昂贵」的烙印,从不敢奢想自己能拥有一台 Mac,直到 2010年,这一年对我很重要。 10年自己由 C/S 转码到

By 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