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 Obsidian 06:如何用 Obsidian 进行渐进式总结

玩转 Obsidian 06:如何用 Obsidian 进行渐进式总结

在上一篇《玩转 Obsidian 05:如何进行阅读及摘要》中介绍了如何使用 Roam-highlighter 搭配 Obsidian 完成「知识循环」的「阅读和记录」环节,今天将继续介绍「知识循环」的「整理环节」。

知识循环指的是以「写作」为唯一目的的「知识管理」方式,在「写作」的过程 中经历阅读/记录/整理和输出

TIAGO FORTE 在他的文章《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A Practical Technique for Designing Discoverable Notes | 渐进式总结:设计可发现笔记的实用技术》中提出「现阶段知识管理的困难」:

在数字世界,你可以获取任何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所以现在人们使用工具管理知识的困难不再是如何记录、保存内容,真正的困难是如何将「好的、有用的、非常重要的内容留给未来」。

为什么把知识留给未来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的都会做一些「知识管理」,我们存储了很多知识笔记:摘录一篇文章、收藏一篇笔记、保存一个观点等。在《玩转 Obsidian 04:为什么推荐使用 Obsidian 做知识管理》中介绍了个人知识管理经历过三个阶段,其中阶段2: 已整理为目的的「知识管理」中虽然我会将笔记按照「标签」进行分类和管理,使得内容更加容易被发现,但是时间长了之后发现这些知识仍然是一潭死水。

图片来自:玩转 Obsidian 04:为什么推荐使用 Obsidian 做知识管理

一些内容即使做了整理和标记,时间长了也很难记清楚当时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大概率找到笔记还要重新熟悉和了解后才知道它有没有用,举几个例子:

  • 看到了一篇文章,当时觉得文中一部分关于「西方艺术史」的内容对自己有帮助(当时可能正在关注此类话题)。所以做了笔记摘录。隔了两年以后再看到这篇文章很可能完全记不起来当时为什么保存这篇文章以及文章的重点是什么
  • 看了一本关于职场酒桌礼仪的书籍,过了许多年以后以后才有用上的机会。
  • 甚至在笔记中看到标题都想不起自己为什么存它

给大家看几篇2016年存入 Evernote 的笔记(摘录原文),乍看之下已经很难一下抓住文章重点,都需要重新阅读:

为什么要把知识「交给未来的自己」?我认为最大的原因就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很可能已经忘了当时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以及收藏它的初衷

试想一下,如果在未来阅读曾经的笔记时,不再担心「忘记笔记的重点」,甚至也不需要「重新梳理」原文重点,只需用到什么拿什么。那么这段知识就真正成为了可以随身携带的「知识宝库」,并且做到了「随心用之,用之不竭」。

如何将知识交给未来的自己

现实中有一部分人确实可以凭借超强记忆记住自己的绝大部份学(收集)到的知识,但是大部分不同人做不到。


图片来自: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A Practical Technique for Designing Discoverable Notes

因为做不到强行记忆,所以许多人的知识管理只做到了第一步「收集」,从而陷入「收藏家谬论」:


图片来自:玩转 Obsidian |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 - 少数派

TIAGO FORTE 在文章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我们真正的困难是「知道哪些知识值得获取」,这个挑战在于要「建立一个体系」,通过时间将「知识碎片」交给未来最合适和最需要的情况或场景中。

所以「如何将知识交给未来的自己」,重点就是建立一套体系,文中 TIAGO FORTE 给出的办法是「渐进式总结」:

渐进式总结指的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对某个信息进行小规模的总结和浓缩,并形成「原子化」的知识片段,同时尽可能保持其「可发现性和可理解性」。

概念中有几个关键字分别是不同时间段、小规模、浓缩、原子化、可发现性、可理解性,而这正是我们「为未来的自己设计一个产品」的关键。

设计「渐进式总结笔记」

在介绍之前先了解一下设计「渐进式总结」的三个重点。

重点1:具备销售思维

设计这个系统的时候用「销售思维」去考虑如何将知识「卖给」未来的自己。

换句话说,一段知识如果想让未来的自己享用,那就一定做好「包装」,做到可以「打动」未来的自己,即,千方百计的吸引未来的自己对这个商品(一篇笔记)感兴趣

假设未来的自己是一位非常刁钻的客户,我们必须像真正的销售员那样,想方设法的引起客户的关注、激发客户的兴趣并建立信誉激起欲望,给出客户选择我们的「充足理由」。

在实践中就要求我们合理化的突出笔记重点以及做好总结,用这些内容来吸引未来的自己阅读它。

重点2: 原子化笔记

TIAGO FORTE 在文章中提出了「笔记优先法则」:

即我们管理笔记不应该被标签或文件夹限制住(存放在哪里),更应该关注笔记内容本身。笔记应该具备「原子性」,每个原子有自己的特性,并可以随时组成更强大的元素或分子化合物。

理解「原子化笔记」有两个重点:

  • 原子性:即最小力度的说明一个概念,标准就是它可以在任何地方被引用,用来说明自己。
  • 自主性:先理解一个概念,在一本书中,它的每一页都是有上下文关系的,也就是说,每一页的存在位置是固定的,如果被挪走或删除,会影响这本书的阅读。而在「笔记优先法则」中的「原子笔记」却与之相反,它应该是自主的,它能够独自说明一件事,可以被独立理解。也就是它和邻近的笔记没任何关系,它可以被移动、分离和连接。

「原子化笔记」要求我们将笔记尽可能的「原子化」存储,并使其满足「原子性」和「自主性」。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双向链接」将相关的「原子笔记」关联到当前笔记中。如果还不了解「双向链接」可以查看之前的文章《玩转 Obsidian 04:为什么推荐使用 Obsidian 做知识管理》。

重点3: 设计高度浓缩的摘要笔记

设计留给未来的笔记,要求我们制作「高度浓缩的笔记」,这意味着笔记要同时满足「可发现性」和「可理解性」。

可发现性:笔记具备「可发现性」,指的是笔记的内容要小巧、简单、易于消化

**可理解性:**即笔记要有足够的细节,来源、例子和引用,都要在笔记中有线索,不能有所遗漏。

「可发现性和可理解性」要同时满足最大的困难是:因为我们不可能在「不舍弃文章中大部分观点的情况下」而进行总结;就像如果不剪辑掉大部分镜头,就无法制作视频精华片段一样。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就要求我们从中找到平衡点:

  • 笔记压缩太多,就会失去重点。
  • 如果保留所有细节,就会失去重点。

所以选择「合适的压缩比例」是一件非常重要且需要技巧的事情。

在思考保留什么的时候,你一定也在思考丢弃什么!!!

总结一下,我们要设计一款「传递给未来的自己」的笔记系统要满足如下条件:

  • 销售思维:即我们设计笔记要有销售思维,想方设法引起未来的自己注意,并提供出未来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 原子化:即我们尽量原子化记录笔记内容,在适当的地方通过「双向链接」进行引用,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 实现高度浓缩的摘要,尽量保留原文的重要观点,又要为未来的自己指明文章重点。而这需要做好取舍。

渐进式总结实践

TIAGO FORTE 的实践

文章中,TIAGO FORTE 阐明了自己的对「渐进式总结」的实现方式,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再次引用一下上文提到的「渐进式总结」的概念:

不同的时间段对某个信息进行小规模的总结和浓缩。并形成「原子化」的知识片段,同时尽可能保持其「可发现性和可理解性」。

TIAGO FORTE 的方式就是将笔记分层处理,将「不同时间段」对文章的「小规模总结」,进行分别记录。每个时间段一层,这样在我们阅读笔记的时候,完全可以快速找到笔记的重点(包含不同时期整理的重点信息)。即保留了重点,又能最大限度的还原笔记的主旨。

一个符合 TIAGO FORTE 「渐进式总结」的范例:

第零层:原文

TIAGO FORTE 在「渐进式总结」中将原文作为总结笔记的第零层,这一层也称为「原始素材」,它也是后续所有笔记的基础。

这一层其实是并不在「笔记」中存在,它只是笔记的一段来源记录,包括作者、链接等信息,仅此而已。

第一层:原文摘要

TIAGO FORTE 的「渐进式总结」实践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层」,他称之为「Notes」我称之为「原文摘要」。

这实际上是我们很多人都在做的,也是上一篇《玩转 Obsidian 05:如何进行阅读及摘要》中重点介绍的内容。

这一层没有什么特殊规则,只需要按照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摘录」,并将摘录内容保存到笔记中即可。

关于「第一层」对「原文摘要」的处理方式,推荐几种个人常用或了解的方式:

第一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没有「第零层」但一定要有「第一层 - 原文摘要」,它是一切的基石。

第二层:重点摘要

TIAGO FORTE 认为,如果我们对只有「第一层」的笔记进行阅读时,如果有了新的感悟发现了新的重点,可以在「第一层」基础上,进行二次处理,他称这一层为「Bold passages」,我称之为「重点摘要」。

第二层是对第一层的总结,主要是对第一层中的「核心观点」以及「关键词」等进行「加粗」处理,而这对于笔记软件来说非常容易(指的是加粗操作)。

按照「渐进式总结」概念,通常是在「稍后的时间」对只有「第一层」的文章进行整理,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如果我们在未来去读一篇文章,一定是它对我们有吸引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想法,我们也是随手「加粗标注」,这样既完成了阅读,又能为未来留下「精华」,简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第三层:高亮摘要

在 TIAGO FORTE 的「渐进式总结」中,当我们对一篇笔记进行阅读,再次有新的感悟,并觉得有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需要被第一时间看到,他会选择对笔记内容进行「高亮」处理,这一层他称之为「Highlighted passages」我称之为「高亮摘要」。

这一层只对「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摘要,在任何时候我们查看笔记,都可以随时进行「高亮摘要」,而这一层将成为「最亮眼」的一层,原因是在笔记中高亮比加粗更加明显,而这也是我们的目的。

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如果关注到这篇笔记,通过高亮内容第一时间可以专注文章的重点,减少我们的认知负担,同时由于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存在,我们又不会丢失很多细节,所以第三层是「渐进式总结」的精华所在。

下图中通过「高亮样式」可以一目了然发现文章「重点」:

第四层:总结

第四层的方式为「在笔记的顶端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这里的重点是一定要「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总结的内容是对第二层和第三层进行概括。

第四层跟我们在本系列「玩转 Obsidian」中反复提到的「知识循环」概念一致,即最终我们要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段知识才能变成自己的内容。


图片来自:《玩转 Obsidian 04:为什么推荐使用 Obsidian 做知识管理

当然总结这件事是非常主观的行为,那就意味着我们可能在总结中遗漏某些细节或重点。幸好我们有多层笔记保障,每一层都是一个时期的理解,这样我们才可放心大胆的对知识进行总结。

小结

以上是 TIAGO FORTE 「渐进式总结」的概要介绍,它包含如下内容:

  • 第一层:原文摘要,指的是将原文中重要的信息摘录到笔记中。
  • 第二层:重点摘要,在第一层基础上,对其中更为核心的观点或关键词进行「加粗」处理。
  • 第三层:高亮摘要,在第一二层基础上,对一些重点段落进行「高亮」处理,突出文章的主旨。
  • 第四层:总结,「用自己的话」去描述和概括对当前笔记的理解。

以上四层结构组成的「渐进式总结」方法,基本上满足了我们在前文提到的三个重点,即笔记中既有足够的信息保证内容不失真(原文摘要),又有足够的亮点帮我们快速理解(高亮+总结)。这是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TIAGO FORTE 在文章最后也强调了一点,对于部分笔记由于其内容对自己有启发,并随之产生了许多想法,他的做法会单独写一篇笔记进行阐述,而不是像「第1-4层」那样在同一篇笔记中完成,因为这篇文章完全是自己站在「原始素材」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他应该是和「原始素材」分开,不至于影响我们对「原始素材」的理解。

同样这也是在「玩转 Obsidian」这个系列中一直强调的「知识循环」的概念的重点「写作」:

知识循环指的是以「写作」为唯一目的的「知识管理」方式,在「写作」的过程 中经历阅读/记录/整理和输出 。

我们积累知识不是因为得了「松鼠症」而囤积大量的笔记,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获得知识,即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并最终写出来(发布出来)。这样才能说真正的「获得了知识」。

在 Obsidian 中实践

结合 TIAGO FORTE 的「渐进式总结」,个人在 Obsidian 中进行了实践,并结合 Obsidian 的功能特效进行了改良。

在 Obsidian 中同样采用「分层总结」将「不同时间段」的总结分别记录到各层中,每一层分别为「第一层:原文摘要」、「第二层:重点摘要」、「第三层:常青笔记」、「第四层:闪念」和「第五层:总结」。

在上一篇《玩转 Obsidian 05:如何进行阅读及摘要》中介绍过通过「模板」添加「摘要大纲」的方法,这里同样在每次需要将文章摘录到 Obsidian 中的时候,通过「模板功能」快速插入「摘要模版」,如图:

第一层:原文摘要

这一层同 TIAGO FORTE 的原意一样,将原始文章中的较为重要的信息「摘录」到笔记当中,在《玩转 Obsidian 05:如何进行阅读及摘要》中详细介绍过摘录的方法。

有一点不同的是,在第一层我就会对一些稍微重要的信息进行「加粗处理」(用一对 **包裹着内容),这会让我在未来「回看笔记」时快速理解第一层信息:

第二层:重点摘要

不同于 TIAGO FORTE 的方法 ,一般我会在完成「第一层:原文摘要」后马上就整理「第二层:重点摘要」,虽然我会遵循「不同的时间段完成不同层级」的规则,但是在阅读或整理笔记的当下,如果觉得有些内容需要重点标注,就会第一时间将「第一层」内容拷贝到「第二层」进行「重点标注」,同时如果有必要我也会添加自己的「注释」,方便进行辅助理解。

在 Obsidian 的第二层中对于「部分内容」使用一对 == 包裹起来达到「高亮」效果,这样的突出效果是为了让未来的自己阅读到笔记时可以快速了解「第二层」的内容(相对的,第一层使用一对 ** 加粗处理):

第三层:常青笔记

常青笔记,也称为永久笔记。如果当前笔记的阅读让我产生了新的灵感,就像 TIAGO FORTE 说的那样,站在「原始素材」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然后通过「双向链接」将笔记添加到「第三层:常青笔记」中。

这一层并不经常有内容,除了刚才所说的「新灵感」之外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添加到「第三层」中,即当发现当前笔记中有一些「独立且重要的概念」时,马上提炼概念内容,写到新的笔记(卡片)中,最后关联到第三层。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这一点,我们看一下个人总结的「卡片盒笔记法」的三个原则:

  • 原则1: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中的笔记不仅仅是总结性质内容,更重要的是「对想法的阐述」。
  • 原则2:卢曼的笔记都是「用自己的话术」进行描述。
  • 原则3:每张卡片都可以完整描述一个想法,并且只描述一个想法,且通常卡片的内容「短小精练」。

下图就是应用「卡片盒笔记法」三原则生成的新笔记(新卡片),并添加到「第三层:常青笔记」中:

第四层:闪念

闪念的概念来自于老罗出品的锤子手机的「闪念胶囊」功能,当年用过之后念念不忘,甚至一度使用锤子手机作为备机,虽然我只对这一个功能感兴趣(后来未遂,原因是两个手机带着不方便),但是这个概念被我借鉴且继承下来。

这一层主要存放那些「灵光一现」的内容,当阅读笔记的当下突然某一段内容产生了一些灵感,随手记录在「第四层」,并设置好标签「闪念胶囊」方便将来索引。

记录的内容通常三类

  • 记录一段话,设置好对应的标签或关联其他「笔记」
  • 只记录一个标题,并设置为 Todo 模式,并用「双向链接」占位,即「不创建笔记内容,只有标题」等有时间在完善。

我会在固定的时间对「闪念」内容整体回归,该完成的 Todo 就完成,该阅读的文章就会选择合适的时间阅读,总之,这些灵感不会丢失,更重要的是灵感也不会失去「上下文」。试想一下,若非如此我们在一年后看到某条「闪念」,估计很难能回忆起来当时为什么记录它。

下图为「渐进式总结」中「闪念」的实践,在某一时刻完成了「闪念」对应的任务

第五层:总结

这一层同 TIAGO FORTE 的介绍一样,用自己的话描述对当前笔记的总结,不一样的是这一段内容也是随时可以写的,可以摘录笔记完成第一层之后就写,也可以是未来的任何时间段,阅读到这篇笔记有感而写。总之只要是用自己的话进行概述的内容都可以放在这一层。

第五层总结中同样可以利用「加粗」和「高亮」增加总结内容的「亮点」,方便日后进行翻看的时候快速找到关键信息,如图:

小结

在 Obsidian 中实践「渐进式总结」同 TIAGO FORTE 的方案有两点不同:

  1. TIAGO FORTE 的方案大体上分为4层,除了「第四层:总结」之外,其他层级都是在「第一层:原文摘要」上进行「加粗」或「高亮」完成。而在 Obsidian 的方案中,每一层都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做到了完全隔离。这样做的好处是,无论是编辑笔记还是阅读笔记,都能按照每一层去理解和处理它。
  2. TIAGO FORTE 的方案中要求「不同的时间段完成不同层级」这一准则,每段时间对笔记有了新的感悟,再按照对应层级进行编辑(加粗、高亮或者总结)。而在 Obsidian 的方案中,可以在「任意时间编辑任意层」,因为每一层虽然上下文有关联,但是内容上各自独立(第二层甚至会拷贝第一层内容)。所以只要是因为当前笔记产生了想法或内容,就将他们放到对应的层级,从而保持住笔记的完整性

最后

「渐进式总结」是一种方法论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方法,它的思想是「将于同一段内容在不同时期的思考分层整理并记录」,这样即不丢失细节又突出重点,方便我们任何时间进行快速回溯。所以我们在使用上不用拘泥用哪一种,甚至不用拘泥用哪一款工具,只要掌握了方法论,它可以应用到任何地方。


「玩转 Obsidian」系列会持续更新「如何使用 Obsidian 进行知识管理」,对此系列感兴趣可以在以下渠道找到相关文章:

玩转 Obsidian 系列目前包括文章:

可以在 TwitterTelegram 等渠道关注我,获取更多有意思的讯息。

Read more

生命中的再见与再也不见

生命中的再见与再也不见

生命中的许多人,再见之后就是再也不见。 早上出门前无意中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手机去邻居家找假期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只听见视频中妈妈说:孩子,他已经回去了,只能来年在玩了(大家都懂得,只有过年才回家)。视频中的孩子失望的眼神,手里拿着好不容易从爸妈那里给的手机(打算加小伙伴的微信)...... 可以想象,明年能否再见到小伙伴都是未知数,因为他们都还是孩子,他们的见面完全在大人的意愿,而大人肯定不会把他们的见面当作最高优先级安排。 在我们的生命中许多时候,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即使是小孩子,该告别的时候也应好好告别 小时候每年暑假,我常去大姑家玩,因为大姑家有一个侄子和侄女,我可以和他们玩到一块。大概是五年级,我去大姑家过暑假,认识了一个一般大的小伙伴,名字我已经忘了,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把我领到他家,看床底下有很多零钱,他主动拿出来一些钱请我去小卖部(我虽然城里来的那会儿也没零钱),我们聊得什么,玩的什么我都已经忘了,只记得那个夏天很开心,每天都不想回家。 暑假好像结束的非常突然,完全没有印象怎么回城的。小孩子的伤感是非常快的,没几天就忘了这个小伙伴。第二年暑假,再去

By 王掌柜
我为什么喜欢使用 Mac

我为什么喜欢使用 Mac

40 年前,Macintosh 彻底改变了我们使用电脑的方式,将用户所需的一切都整合到了一个隐喻的桌面上,从此进入了个人电脑的鼎盛时代。 提到 Mac,在中文的舆论环境中依然会让人联想到如下词汇:装X、星巴克气氛组、白领、程序员等等,所以这里提到 Mac,可能会有不好的联想,但是我相信在我的 Blog 读者中应该不应该存在如此误会,提到 Mac 应该能够想到指定的是 Apple 公司出品的 Mac 系列电脑它包括 MacBook Air、MacBook Pro、iMac、Mac Mini、Mac Pro。 想聊这个话题,是因为在 Twitter 上看到了 Apple CEO @Tim Cook 发的一篇推文,提到 Mac 已经有40 年历史了,并且盛赞了Mac 给个人电脑行业带来的改变和创新,

By 王掌柜
逸周闲谈 - AI 与未来的产品力量

逸周闲谈 - AI 与未来的产品力量

逸周闲谈又和大家见面了,这是本系列第二篇,今天尝试按照「闲者时间」博客的 Slogan 去写:阅读,写作,效率,发现以及分享一切互联网有趣事物。 阅读 Brief 让 AI 生成你的每日简报 Brief,随时掌握新鲜事,为你量身定制,用「人工智能」筛选出精心为你「量身定制」的每日新闻摘要,帮你分离杂乱的信息。 目前产品还处在初期,我订阅了一些主题感兴趣的主题,包括科技、财经、AI 等,可能是因为「新闻源」不多,或者说 AI 还处在训练阶段,从我个人观感上感觉内容不是特别丰富,可能需要等待产品逐步迭代和完善才可以吧。 不过推送内容质量还可以,确实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信息,感兴趣的可以去定制属于自己的「新闻主题」。 打造第二大脑 大名鼎鼎的「生产力行业大佬」 Tiago Forte 的《打造第二大脑》

By 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