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罗萨行动

基于《如何阅读一本书》 - 第七章透视一本书提到的「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的四个规则,整理如下:

规则一:对一本书分类

这本书属于「纪实类」战争文学回忆录。因为书中大量引用的是各种开放的资料,包括个人回忆录,会议纪要,战争备忘录等。

规则二:一句话概括这本说说明了什么

整本书从起源,准备,行动和深远影响几个角度介绍了「巴巴罗萨行动」的来龙去脉。并分别从国家层面、意识形态层面(社会主义 vs 纳粹主义)、希特勒和斯大林个人层面分析,他们对「巴巴罗萨行动」的推动和影响。

规则三:按照顺序拟出本书大纲(包括子大纲)

待定,还没读完

规则四:作者的问题或者作者试图说明什么问题

  1. 希特勒是什么时候就开始有了反饿倾向?在少年时期?还是在慕尼黑时期?是谁或什么影响了他?
  2. 希特勒的童年时期,应该接触不到反苏俄的思潮
  3. 在维也纳时期,有记录表名希特勒可以接触到一些「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思潮,包括对犹太人的一些诋毁
  4. 在穆尼黑时期,一部分社会主义分子(布尔什维克),占领了整个城市(貌似是「巴伐利亚xxx」),希特勒的态度是什么?在社会注意政党中的「肃清队」谋划了一个职务。
  5. 当时整个欧洲对东方问题包括苏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后期对苏俄社会主义布尔什维克的恐怖是如何变化的?
  6. 早期俄罗斯文学的敬仰广受整个欧洲敬仰,陀思妥耶夫斯基
  7. 列宁应该在很早期就提到,一开始苏联和德国有共同利益,一个要摆脱沙俄进行革命,一个要摆脱「凡尔赛条约」的制约。但是一旦德国谋求往东方发展的时候,他们就是最大的敌人。
  8. 整个欧洲怎么就在苏联革命成功以后特别是斯大林时期,「谈红色变」?